“‘十二五’規劃,我國節能減排的目標中,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百分之多少?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涉及到什么內容……”?h屯子鎮喬村村民陳新良就愛關心這些國家大事。關心大事的他,目前正在做一項自發的調查,調查我市及周邊縣市的土地零散問題。
□晨報記者 張小娜/文 張志嵩/圖
核心提示
按照老陳的規劃,他的調查是一項比較龐大的工程,他要把安陽、新鄉和鶴壁境內的農田零散狀況做一個詳細的調查,調查農田零散問題給農業帶來的弊端,同時希望能夠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拿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不聽《中國之聲》心里就不豁亮
2月15日下午,記者來到屯子鎮喬村,陳新良剛剛從地里回到家中,滿頭白發的他精神矍鑠,說起話來中氣十足。“馬上該澆地了,我去地里把壟理順一下,防止澆地的時候跑水。”陳新良說。
他的家里收拾得非常干凈,兒子和兒媳婦去天津一家生產電動車的公司打工了,他和老伴在家里種地,兼照顧8歲的孫子。陳新良家分了9畝地,還承包了別人家的3畝地,一共種了12畝地。農閑時,他到城里打工;農忙時,他便開著自家的收割機給村里人收莊稼賺錢。
陳新良告訴記者,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一直愛聽《中國之聲》,關心國家大事。“中國女排勇奪三連冠的時候,我就開始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了,我要是不聽收音機,不了解國家最新的政策方針,我這心里就不豁亮。到現在我用壞了八九個收音機了。”陳新良說。
陳新良以前聽過的收音機,現在都很破舊了,上面落滿了灰塵。他的老伴王春梅告訴記者:“他脾氣犟,他要做什么事,一般都能辦成。他是驢脾氣,他要是發火了,我也好,兒子也好,都得聽他的。”
“那是我有理,我做什么事都是有理有據,要是我們倆吵架了,她娘家的親戚來了,我把道理一條一條地列出來,她搬的救兵就都站到我這邊了。什么事都不是憑空說的,都得有事實依據。”陳新良笑著說。
對于他操心的土地零散這個問題,王春梅說:“我不支持也不反對,我覺得這事兒不是他能夠說清楚的。”
自發調查土地零散問題
“土地問題是國家的大事,我作為農民,確實感受到了農田分散、零碎給農業發展帶來的制約,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做點兒工作,無論結果咋樣,希望大家能認識到這種現象。”談到做這項調查的初衷,快60歲的陳新良這樣說。
陳新良的這項調查始于2011年冬季。那時,他對湯陰縣的五陵鎮、宜溝鎮、瓦崗鄉、伏道鄉4個鄉(鎮)進行了走訪調查。今年,由于天氣太冷,他患有骨質增生,腿疼無法出門,這項調查暫時告一個段落。
2月11日是星期六,天氣晴朗,陳新良感覺腿好多了。于是,記者與老陳約好,跟他一起到浚縣白寺鄉的幾個村進行調查走訪。
當天,他騎了一輛摩托車,穿了件厚厚的軍大衣,戴著厚厚的皮手套,但摩托車一開,風還是很大。
“你圖什么呢,年紀這么大了,不在家享清福?”記者問。“其實我也知道,作為一個老農民,操這份兒心,別人肯定都以為我是沒事兒找事兒,但是很多事都需要有人做。”陳新良說。
對于當天的行程,老陳非常熟悉,“我在這一帶收家兔收了十幾年。”老陳說。
當天的第一站是民盧莊村,看到村口有幾個老年人在曬太陽,老陳便停下了車,上前跟他們攀談,聽他們介紹村里的土地情況。
這三個問題是他最常問到的:家里幾畝地?分為幾塊地?你認為土地零散有什么弊端?每次他都會掏出紙和筆,十分認真地將調查的內容寫到本子上。
隨后,記者跟他又到東和營村、西胡營村、郭村、大郭村等村進行走訪。調查過程中,贊同老陳這種行為的人很多,他們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但給他潑冷水的農民也不少,大家都覺得這事不好解決,操這心干啥,但是老陳熱情不減,他堅信自己的調查是有意義的。下午,他獨自去白寺鄉的其他村莊走訪。
土地分散
對糧食增產的制約
陳新良調查后總結:農村土地分散、零碎的問題比較嚴重,有的兩三畝一塊,有的七八分地一塊,很多農戶只有四五畝地,卻被分為七八塊,很多地塊還不到一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