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零散對于農業發展的制約,陳新良總結出以下幾點:
第一,現在的田地多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時調整的,比如喬村是1992年分的地,那時候,農業機械化程度非常低,土地零散對生產力的制約不明顯。如今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了,地塊太小,耕作設備進不去,影響農業生產。
第二,土地零散不能有效利用水利條件,現在澆一塊地要等很長時間,經常導致好不容易輪到澆地了,卻錯過了澆地的最佳時機。而且由于很多地塊小,農民嫌麻煩干脆不澆了。土地零散還造成了浪費。
第三,未來的土地發展趨勢是土地流轉,土地零散不利于土地流轉。現在在喬村,租一畝地要300塊錢,如果說每家的土地都合并成一塊或者兩塊,一塊地五六畝,那土地的租金肯定會上漲,每畝地500塊都有人租,對于租地的人和出租土地的人來說是雙贏。我國出現農產品價格波動大等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業不成規模,農民合作意識不強。
第四,不利于農業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發展。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將農業科技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上,要依靠科技發展農業,但是土地零散制約著農業集約化發展。現在的發展思路是農業現代化,但不走組織化的路,農業現代化是難以實現的。
陳新良
把系統內部的聲音傳出去
2005年以后,陳新良開始意識到土地零散的弊端,近年來,這些弊端越發凸顯。老陳說:“我下一步的打算是,把這些調查的材料整理成書面文字,通過有關渠道反映上去。”
陳新良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他說,“反映這個事,主要是為了引起國家頂層設計人員的注意,就像是一臺機器,它運行了很久,現在系統出現了問題,但是這種問題不為外人所知,或者說沒有引起外人的注意,而我作為這個系統的一分子,應該把系統發出的報警聲傳出去,引起修理者的注意,這樣才能夠保持機器繼續正常運行。
他說,我國的土地資源是非常貧乏的,雖然我國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連續8年增產,但是面臨的糧食問題還是很嚴峻的,如果能夠解決農村土地過于零散的問題,我國的糧食生產一定會取得更大的豐收。
他給記者算了這樣一個數據,按他家的情況,如果把所有分得的地塊合并成兩塊,除了能實現10%左右的節能減排外,每畝地可以增產50斤至100斤,喬村3個組1000多畝地就能至少增產5萬斤。
他在自己的本子上,認真地記錄著:新型農民應具備的思維能力,要有思想、有想法……
陳新良愿意做一個新型農民,在生活中思考農業的變遷,思考國家的發展。【原標題:調查土地現狀的陳新良——一個新型農民對土地零散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