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鶴壁

淇縣衛國故城:酸甜苦辣四百年

2013/12/20 16:52:16 點擊數: 【字體:

 
    衛國故城,在淇縣城關鎮,是第二道朝歌城的城垣上段。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興師伐殷,殺武庚、管叔,放蔡叔。

    將邶、鄘、衛三監之地及殷余發劃為衛國,封康叔為衛君,建都朝歌,宮殿建在城內定昌、傳至仔懿公,因其玩鶴喪志,不恤朝政,終于在公元前660年被北方人狄人所殺,在朝歌歷時403年。故名衛國故城。

    城廓長3100米,寬2100米,周長10400米。城基寬50至70米,殘高1.5——3.6米,城墻板筑,板眼明顯,均為平夯,板眼間距2.20——3.10米,板眼孔徑6——8厘米,夯層清晰,每層6——12厘米。

    在夯土在發現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陶豆柄、陶盤、陶盆、繩紋板瓦,矮足粗繩紋鬲等。在故城東有兩個作坊遺址:治鐵作坊在付莊村約9+萬平方米,發現有治鐵殘爐、木炭、熔渣、范板和殘鼓風管等,制骨作坊在東關東北,躍進路北側,約2.4萬平方米,發現有牛、豬等各種骨骼,上面的鋸痕清晰,有的已變為化石。兩遺址中發現有紅陶片、細把陶豆、折沿旋紋陶盆,以及繩紋小磚等,這些遺物為龍山、春秋戰國至漢代的、1986年4月下旬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鑒定,紂王城上段為衛國故城。

    衛國故城,是在殷都朝歌的廢墟上興建起來的,仍然是一座淇水邊的城市。
  
    衛國,始建于公元前11世紀初,始封之君是周武王之弟康叔。周公在平定商王武庚叛亂后,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族遺民分封給他,成為當時的大國,立都仍在朝歌。
  
    自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660年,衛國在朝歌立都近四百年。之后都城先后遷移數次,至公元前200年在野王城(今河南沁陽)敗國。衛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前后生存了800年,在當時封國與封國間,詐欺火拼層出不窮的險惡國際社會中,算得上生命力驚人。
  
    衛國都城朝歌的前四百年,是其盛世,有過康叔之治、武公盛世、文公中興之輝煌,也曾演繹過大夫石 大義滅親之壯舉、許穆夫人馳騁救國之熱忱等動人故事。
  
    被迫遷離朝歌后,衛國之君的爵位一貶再貶,地盤一縮再縮,被滅時只剩下彈丸之地。究其原因,“皆因統治者內部淫縱亂倫,為權而爭、互相殘殺所致”。淇縣地方史志專家石同勛認為。

    歷史的風云已煙消云散,唯留城池舊跡供人憑吊。

  “衛國都城,俗稱朝歌二道城。城址平面形狀呈長方形,南北長2250米,東西寬1650米,城墻寬70米,城內面積約420平方米,F存城墻剩四段,城內有多處遺址,2006年,已升為國保。”淇縣文管所所長王小運說。
  
    2007年5月18日、19日,記者跟著王小運四處探訪衛國故城。
  
    城墻只殘剩幾段,王小運把我帶到他認為“最完整”的一段。路邊是一個約3米高的土坡,上面是大片黃熟的麥子。城墻呢?“腳底下的麥地就是,有70米寬,和周圍的麥田連成一片了。”王小運說。
  
    城墻和田野“融”得太好,看起來讓人覺得摸不著邊際。但只要一彎腰,城墻邊(或者說麥田邊)的雜草叢中,便有許多碎陶片,讓人恍然于它的久遠。
  
    寬達70米的城墻,上世紀70、80年代還保存得比較完整,“如果沒遭破壞,可和山西平遙的城墻比美。”王小運惋惜地說。
  
    淇縣縣城東二環南頭路兩邊,一大片茂盛的麥田下,是總面積達一萬平方米的東關制骨作坊遺址。
  
    這是當時衛國人制造骨刀、骨鐮、骨針的料廠,生產車間和工人宿舍。1986年發現遺址時,采集到牛、豬各種骨骼,其中還有留有鋸痕的骨片。據當地老人講,清宣統年間,附近群眾在此挖出很多骨頭,賣給了一個意大利商人。
  
    距離制骨作坊五六百米的地方,是付莊冶鐵遺址,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考古發掘出了冶鐵殘爐、木炭及殘鼓風管等,只是沒有鐵,遺址上還采集到春秋中晚期和戰國初期的細陶豆、折沿旋紋陶盆等。
  
    從城墻、冶鐵遺址和制骨作坊規模上可以斷言,當時衛國都城朝歌是何等繁榮與昌盛!“這對研究衛國的城池建筑、手工業、冶煉業和經濟狀況提供了實物資料。”王小運說。
  
    衛國故城的宮殿區、墓葬區尚未進行全面鉆探,不知其詳。

  “康叔之治”媲美“武公盛世”

  康叔,名封,周武王的同母弟,衛國始祖。
  
    康叔赴任時,周公旦以《康誥》、《酒誥》、《梓材》諄諄告誡道:“你一定要訪求殷遺民中的賢人君子和年高德劭的長者,了解殷朝先人所以興盛、所以滅亡的道理,務必要愛護人民。”
  
    康叔遵照周公旦的教誨,釋放奴隸,分給耕地,鼓勵開辟私田,畜牧、手工業都得到迅速發展。他還改變了同姓通婚的習俗,取消了活人殉葬的惡習,使衛國成為西周最大的侯邑之國。成王賜給寶貴的祭器,以彰其德。
  
    康叔之后,衛國第十世國君衛武公也是賢明之君。據史料記載,衛武公在位55年,百采從諫,察納椎言,上佐周平王息戎患,下修康叔之政,政通人和,深得周、衛庶民愛戴。
  
    衛武公還很注重搞市政建設,建了國家級園林——淇園,密植淇竹,規模大景色美。后人為紀念他,在淇園舊址建了武公祠。
  
    2007年5月19日,我從淇縣縣城向西北方向走了30多公里,沿寬寬的盤山公路進入淺山區,先看到奪豐水庫攔起的淇河水,水色深碧如玉,鑲嵌在山谷中。自水庫再向西行,深深的谷底,一線弱水蜿蜒于亂石間。同行的淇縣旅游局盧敏鈞指著谷底說:“這兒就是淇園舊址,曾修有武公祠,新中國成立后,武公祠前還立有巨碑一塊,上書‘淇園’二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奪豐水庫時,把這些都淹了。”
  
    淇園不在,武公祠不在,但衛武公的形象卻活在了《詩經》里。
  
    因建淇園植竹,當武公高齡而逝后,衛國人開始唱一首贊美竹子歌頌武公的歌——《淇奧》,這既是《詩經》中最著名的歌頌淇河的篇章,又是最著名的歌頌美男的篇章,還是最有名的寫竹的詩歌。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兮,赫兮 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瑩,會弁如星。瑟兮 兮,赫兮 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如簀。
  
    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
  
    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詩中的“奧”字,是水流拐彎之處。
  
    看這首詩,我們先看到武公相貌堂堂,衣飾華美。之后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才能。最后,是歌頌他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寬兮綽兮”。從三個方面,步步深入地塑造了一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華衛氏網 2011年7月25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