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鶴壁

衛國故城:酸甜苦辣四百年

2013/12/28 16:51:03 點擊數: 【字體:

 

    衛國故城,是在殷都朝歌的廢墟上興建起來的,仍然是一座淇水邊的城市。
  
    衛國,始建于公元前11世紀初,始封之君是周武王之弟康叔。周公在平定商王武庚叛亂后,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族遺民分封給他,成為當時的大國,立都仍在朝歌。
  
    自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660年,衛國在朝歌立都近四百年。之后都城先后遷移數次,至公元前200年在野王城(今河南沁陽)敗國。衛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前后生存了800年,在當時封國與封國間,詐欺火拼層出不窮的險惡國際社會中,算得上生命力驚人。
  
    衛國都城朝歌的前四百年,是其盛世,有過康叔之治、武公盛世、文公中興之輝煌,也曾演繹過大夫石 大義滅親之壯舉、許穆夫人馳騁救國之熱忱等動人故事。
  
    被迫遷離朝歌后,衛國之君的爵位一貶再貶,地盤一縮再縮,被滅時只剩下彈丸之地。究其原因,“皆因統治者內部淫縱亂倫,為權而爭、互相殘殺所致”。淇縣地方史志專家石同勛認為。
  
    歷史的風云已煙消云散,唯留城池舊跡供人憑吊。
  
    “衛國都城,俗稱朝歌二道城。城址平面形狀呈長方形,南北長2250米,東西寬1650米,城墻寬70米,城內面積約420平方米。現存城墻剩四段,城內有多處遺址,2006年,已升為國保。”淇縣文管所所長王小運說。
  
    2007年5月18日、19日,記者跟著王小運四處探訪衛國故城。
  
    城墻只殘剩幾段,王小運把我帶到他認為“最完整”的一段。路邊是一個約3米高的土坡,上面是大片黃熟的麥子。城墻呢?“腳底下的麥地就是,有70米寬,和周圍的麥田連成一片了。”王小運說。
  
    城墻和田野“融”得太好,看起來讓人覺得摸不著邊際。但只要一彎腰,城墻邊(或者說麥田邊)的雜草叢中,便有許多碎陶片,讓人恍然于它的久遠。
  
    寬達70米的城墻,上世紀70、80年代還保存得比較完整,“如果沒遭破壞,可和山西平遙的城墻比美。”王小運惋惜地說。
  
    淇縣縣城東二環南頭路兩邊,一大片茂盛的麥田下,是總面積達一萬平方米的東關制骨作坊遺址。
  
    這是當時衛國人制造骨刀、骨鐮、骨針的料廠,生產車間和工人宿舍。1986年發現遺址時,采集到牛、豬各種骨骼,其中還有留有鋸痕的骨片。據當地老人講,清宣統年間,附近群眾在此挖出很多骨頭,賣給了一個意大利商人。
  
    距離制骨作坊五六百米的地方,是付莊冶鐵遺址,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考古發掘出了冶鐵殘爐、木炭及殘鼓風管等,只是沒有鐵,遺址上還采集到春秋中晚期和戰國初期的細陶豆、折沿旋紋陶盆等。
  
    從城墻、冶鐵遺址和制骨作坊規模上可以斷言,當時衛國都城朝歌是何等繁榮與昌盛!“這對研究衛國的城池建筑、手工業、冶煉業和經濟狀況提供了實物資料。”王小運說。
  
    衛國故城的宮殿區、墓葬區尚未進行全面鉆探,不知其詳。

  “康叔之治”媲美“武公盛世”

  康叔,名封,周武王的同母弟,衛國始祖。
  
    康叔赴任時,周公旦以《康誥》、《酒誥》、《梓材》諄諄告誡道:“你一定要訪求殷遺民中的賢人君子和年高德劭的長者,了解殷朝先人所以興盛、所以滅亡的道理,務必要愛護人民。”
  
    康叔遵照周公旦的教誨,釋放奴隸,分給耕地,鼓勵開辟私田,畜牧、手工業都得到迅速發展。他還改變了同姓通婚的習俗,取消了活人殉葬的惡習,使衛國成為西周最大的侯邑之國。成王賜給寶貴的祭器,以彰其德。
  
    康叔之后,衛國第十世國君衛武公也是賢明之君。據史料記載,衛武公在位55年,百采從諫,察納椎言,上佐周平王息戎患,下修康叔之政,政通人和,深得周、衛庶民愛戴。
  
    衛武公還很注重搞市政建設,建了國家級園林——淇園,密植淇竹,規模大景色美。后人為紀念他,在淇園舊址建了武公祠。
  
    2007年5月19日,我從淇縣縣城向西北方向走了30多公里,沿寬寬的盤山公路進入淺山區,先看到奪豐水庫攔起的淇河水,水色深碧如玉,鑲嵌在山谷中。自水庫再向西行,深深的谷底,一線弱水蜿蜒于亂石間。同行的淇縣旅游局盧敏鈞指著谷底說:“這兒就是淇園舊址,曾修有武公祠,新中國成立后,武公祠前還立有巨碑一塊,上書‘淇園’二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奪豐水庫時,把這些都淹了。”
  
    淇園不在,武公祠不在,但衛武公的形象卻活在了《詩經》里。
  
    因建淇園植竹,當武公高齡而逝后,衛國人開始唱一首贊美竹子歌頌武公的歌——《淇奧》,這既是《詩經》中最著名的歌頌淇河的篇章,又是最著名的歌頌美男的篇章,還是最有名的寫竹的詩歌。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如簀。
  
    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
  
    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詩中的“奧”字,是水流拐彎之處。
  
    看這首詩,我們先看到武公相貌堂堂,衣飾華美。之后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才能。最后,是歌頌他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寬兮綽兮”。從三個方面,步步深入地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君子形象。
  
    和美男一起出現的,是淇河水流拐彎處(即淇奧)的“綠竹猗猗”、“綠竹青青”、“綠竹如簀”的美麗。
  
    人如竹,竹如人,人與河,河與人,構成一個完美統一的整體意象。“‘綠竹’成了‘淇奧’、‘淇園’、‘淇’、‘淇上’、‘衛武公’等的藝術化身。它們因綠竹而不朽,綠竹因它們而成了中華民族品格和情操的象征。《淇奧》一詩也成了中國竹文化的源泉之一。”鶴壁地方史志專家姚慧明說。
  
    遺憾的是,曾遍布淇河流域的竹子現在基本消失。清代《河南通志》還有記載,“今其地有紫莖竹,斑竹,鳳尾竹,淡竹數種。”現在連這些都沒了。唯一留存的,只是被歷代文人反復引用的“淇奧”、反復歌詠的“淇竹”而已。

  石碏為國“大義滅親”

  衛完,衛國十二世君。公元前719年,衛完要到洛陽朝見周朝國王,他的弟弟衛州吁跟智囊石厚,在餞行宴會上把衛完殺掉,衛州吁即位。“這是春秋時期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封國內部發生的政變,導致的惡果是,政變像瘟疫一樣流傳開來,在各封國接二連三發生,不可遏止。”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分析此事。
  
    石厚是大臣石碏之子,與衛州吁的關系甚密,兩個人都是壞孩子,并肩出獵,駕車亂闖,騷擾朝歌百姓。石 鞭責教訓兒子,把他鎖進空房。石厚越墻逃出,住進州吁府中,同吃同睡同干壞事。后來,二人竟合謀弒殺衛完,衛州吁做了國君。
  
    之后,為挾制國人、立威鄰國,兩人又商量著攻打鄭國,勞民傷財。百姓傳唱歌謠:“一雄斃,一雄興,歌舞變刀兵,何時見太平。”不義的統治,已招致衛國朝野上下的竭力反對。
  
    石碏是衛國的重臣,他決心消滅叛逆。他利用兒子,向衛州吁提出拐彎抹角的建議:“你雖然當了國君,但沒有國王(周朝)的承認,恐怕人心不服。如果想讓國王承認,莫過于你親自去一趟洛陽,國王如果接見你,就等于認可你的繼承是合法的。傳播天下皆知,你的地位就穩當了,萬一拒絕……”
  
    衛州吁當然愿聞其詳,石 就開始給他設套了:“陳國(河南淮陽)國君媯鮑,對國王很恭順,國王也很尊重他,衛國和陳國關系又好,你最好去陳國訪問,請媯鮑先給國王做做工作。”
  
    石碏是石厚的爹,石厚是自己的“鐵桿班底”,衛州吁當然聽老石的意見。沒想到石碏跟媯鮑都安排好了,兩人一到陳國,就被抓住了。
  
    石碏知二人在陳國被拿,立即派人去邢國迎接姬晉回來就位(衛宣公),并派人去陳國處死衛州吁、石厚,眾大臣都說:“石厚是從犯,可從輕處罰。”
  
    石碏聞聽大怒,說:“我那不肖子助紂為虐,壞事做盡,你們請求從輕發落,難道使我徇私情不顧大義嗎?我就親自去殺了他。”
  
    石碏的一個老家臣要求替他辦這件事。老家臣到了陳國后,石厚說:“請將我用囚車送回衛國見見父親的面,再處決我。”老家臣說:“我就是奉你父親的使命來的,你想見父親,就讓我把你的頭帶回去見吧。”于是就把石厚殺了。
  
    《左傳·隱公四年》評價這一行動:“石碏,純臣也……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的成語便由此而來。
  
    溯源姓氏,石碏乃石氏之先祖,淇縣是石氏宗族的發祥地。
  
    “懿公好鶴”終亡衛國  
  
    衛國比較倒霉,衛州吁之后沒過多久,又出來一“頑主”,他就是衛國第十四代國君衛懿公。“懿”字說明此人德行不錯,但夸獎一個人德行不錯往往等于說他能耐不足。
  
    衛懿公是個動物保護主義的先行者,有著過于前衛的動物保護意識,他愛好養鶴,如癡如迷,不恤國政,不問民情。
  
    鶴不但在朝歌城里橫行無忌,還都封了官,吃大夫俸祿,鶴出門,都乘“軒”。普通的車是直轅,“軒”是曲轅,帶頂篷,減震效果好,是大夫級別的坐駕。
  
    養鶴是很花錢的,朝野上下怨聲載道。
  
    公元前660年,北狄人(今大同一帶)出兵伐衛,聚集兩萬騎兵進犯,直逼朝歌。
  
    衛懿公“斂兵授甲,抵御狄寇”,但國人都不肯響應衛懿公的戰爭號召,說:“您還是讓鶴出征吧。”
  
    無奈,衛懿公躬身親行,御駕親征。一半是賭氣,一半也是要討好衛國人。這是他犯的第一個戰略性錯誤——對于兵無常形、戰無常法的北狄人,實施城鎮保衛戰比野戰更能發揮中原諸侯的優勢。
  
    衛懿公率領著三心二意的戰車兵和尾隨其后的步兵,對狡猾的敵人在熒澤(朝歌北)實施野外正面沖擊。狄人詐敗,急于求勝的衛懿公大樂,催動戰車窮追——這是他犯的第二個錯誤。
  
    當時的戰車優勢全在于密集使用,隊列很重要,以緩慢節奏為主,即使雙方激戰,戰車也不要亂馳,以免隊列混亂。衛懿公一陣撒丫子猛追,車隊行列大亂。狄人趁機把戰車分割包圍,部將勸衛懿公趕緊偃掉大旗,乘亂逃跑,衛懿公不聽。狄人望見衛懿公的旗號蜂擁而來,衛懿公不明不白地被狄人捉住,吃掉了。
  
    衛國大夫弘演奉命事陳,聞聽衛國大敗,衛君死于熒澤,便到熒澤尋找懿公尸骸。見懿公尸體已零落不全,只有一只肝完好,弘演對之膜拜,大哭不已,喃喃說道:“主公無人收葬,吾將以身為棺耳!”遂拔佩刀自剖其腹,手取懿公之肝,納于腹中,須臾而絕。“剖腹葬肝”的典故由此而得。
  
    《尚書·旅獒》云:“玩物喪德,玩物喪志。”衛懿公好鶴而亡國,被《尚書》列為“玩物喪志”的典型。
  
    這場災難沉重地打擊了衛國,據前來救援的宋國戰后統計,衛國國都被攻破后,活著逃過黃河的僅有700余人,再加上各地逃難來的人,也只有區區五千多口人。
  
    衛懿公死后,朝歌淪陷,石祁子等人護著公子申向東逃到漕邑(今滑縣),立公子申為衛戴公。之后又先后遷往楚丘(滑縣東70里)、帝丘(今濮陽),但國勢衰微,成為靠仰人鼻息而生存的小國。
  
    自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660年,衛國在朝歌立都近四百年。在這近四百年里,衛國有過康叔之治、武公盛世、文公中興之輝煌。如今,從遺存的城墻遺址、冶鐵遺址和制骨作坊遺址上我們可以猜想,當時的衛國都城是何等繁榮與昌盛。(大河報 □記者盛夏文圖)【原標題:衛國故城:酸甜苦辣四百年】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易麥網 2008-07-3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