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shí—衛國純臣后裔之姓
石姓出自春秋初期的衛國,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說是“衛大夫石碏之后”;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將其列入“以字為氏”之類,說石氏源于“姬姓,靖伯之孫石碏有大功于衛”。那么,石碏是否姓石,他有什么大功,石姓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據《春秋》、《史記·衛康叔世家》等書記載,西周初期由周武王同母少弟姬封(即衛康叔)在今河南淇縣建立的衛國,傳至衛莊公,莊公有寵妾,生子叫州吁。州吁愛練武,喜歡打仗,莊公要任他為將軍。姬封的6世孫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字石,又稱石碏,在莊公時為衛國上卿,是個著名的賢臣。當他聽說莊公要用州吁為將時,立即進諫說:“庶子好兵,使將,亂自此起。”莊公不聽。后來,莊公卒,太子完立,是為桓公。衛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驕奢,被桓公撤去將軍之職,出奔國外。十幾年后,州吁領著黨徒潛回國內,經與他的心暖、石碏的兒子厚密謀,于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乘衛桓公動身上洛陽去朝見天王之機,在送行宴上襲殺桓公,自立為衛君,拜厚為大夫。消息傳出,衛國人都怨恨州吁和厚,其他諸侯也不服。州吁恐怕君位保不住,經與厚商量,決定發動戰爭,爭取打個勝仗,掠奪些糧食,以籠絡人心。于是聯合宋、陳、蔡等國,以鄭伯寤生不孝順母親、不愛護弟弟為借口,興師伐鄭。仗是打勝了,還將鄭國已經成熟的谷子割下來運回衛國,但老百姓卻埋怨他們無緣無故地發動戰爭,害得人們不能好好地過日子。為了尋求衛人支持的辦法,州吁派厚回家向他父親石碏請教。這時,石碏因不滿意州吁的行為,已告老還家,見厚來問計,思索了一番,因考慮到桓公的母親是陳國人,于是便說:“諸侯即位應該得到天王的許可,而陳侯跟天王挺親密,和衛國也有交情。如果你們先上陳國說服陳侯,讓陳侯找天王說好,你們再去朝見天王,事情就可以辦好。”州吁和厚按照石碏的主意,帶上重禮,親自到陳國去。與此同時,石碏給他的好朋友、陳國大夫子針寫了一封密信,暗地里打發人送去。信上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所以,州吁到陳國后,立即被抓了起來。“九月,衛人使右宰丑,蒞殺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孺羊肩,蒞殺石厚于陳。”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就是衛宣公。《春秋》對石碏的行為大加稱贊,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厚的兒子駘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石氏。
石氏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即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三字姓嗢(原作烏)石蘭氏改為石氏。
秦、漢以前,石氏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如春秋時楚國有石奢,鄭國有石癸,周有石速;西漢時有石商、石奮。
《姓氏考略》稱石氏“望出武威、渤海”。武威郡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武威縣),渤海郡治所為浮陽(在今河北滄縣境內)。又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載,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屬山東)、上黨(在今山西省境內)、河南(今河南洛陽)四處。其中,渤海、平原兩郡的石氏,均為西漢人石奮的后裔,平原石氏于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江都);上黨郡的石氏,系羯族,是十六國時后趙石勒的后裔;河南石氏,是鮮卑族嗢石蘭氏的后裔,唐元和年間以前有部分人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
據《臺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記載,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至五代時已發展成為閩南望族。又據石氏族譜載,后唐天成四年(929年),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后裔不僅散處福建各地,而且有部分人遷入廣東;明朝洪武年間又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里開基。
在歷史的長河中,由于各種原因,有張姓、冉姓、婁姓等改姓或冒姓為石氏者,這無疑也為石姓增加了新的屬員,擴充了人口。如據《后趙錄》載,有張背督改為石會,冉閔冒為石閔;《北史》載,婁姓有改石氏者,齊武帝明皇后用巫媼言改石氏。
十六國時期,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羯族人石勒,于319年自稱趙王,建立政權,史稱后趙。329年初滅前趙,取得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建都襄國(今河北邢臺),331年稱帝,建號建平。石勒死后,由子石弘嗣位。不久,其侄石虎廢石弘自立,遷都于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在位15年。五代時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于936年勾結契丹貴族滅后唐,被契丹冊封為帝,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市),國號晉,史稱后晉,歷時10年而亡。以上是石姓人所建立的兩個國家。
清朝雍正年間(1723年至1735年),福建石姓與戴、林2姓結伴渡海,到臺灣開墾,是為大陸石姓最早移居臺灣者;嘉慶年間(1796年至1820年),又有福建同安人石時榮入臺。此后,閩、粵石氏陸續有人遷到臺灣。目前,石姓在臺灣姓氏中排名第70位。
為了進一步求發展,近代以來,一些石姓人離別故土,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歷史上的石姓名人,除上面提及者外,戰國中期有天文學家石申,魏國人,他與甘德所測定的恒星記錄,是世界最古老的恒星表。西晉時,荊州剌史石崇,以劫掠客商財產而致巨富,與貴戚王愷斗富;王雖得到晉武帝支持,仍不能敵。晉代還有張昌起義軍將領石冰。五代末有畫家石恪,曾為汴京相國寺作壁畫。北宋有大將、衛國公石守信,文學家石延年,學者、文學家石介。元代有戲曲作家石君寶。明代有鎮朔大將軍石亨,荊襄流民起義首領石龍(即石和尚)。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有貴州和湖南苗民起義首領石柳鄧、石三保;清代還有著名說書藝人石玉昆,太平天國著名將領石達開。近現代有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石志仁,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兼華東局宣傳部長石西民。
石氏的堂號有萬石堂、徂徠堂。“萬石堂”出自西漢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石奮。石奮在文帝時積功至太中大夫,景帝朝為九卿,長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慶,皆以馴行孝謹官至二千石,景帝號石奮為“萬石君”,石奮的子孫引以為榮,因之立堂號為“萬石堂”。“徂徠堂”出自北宋奉符人石介。石介官至太子中允,曾躬耕于徂徠山下,以《易》教授,魯人號徂徠先生,著有《徂徠集》,其后裔因以為堂號,即“徂徠堂”。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石姓列為當今中國第63大姓,稱其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5%。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將石姓列在第71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石姓分布較廣,以四川、河北、山東、陜西、遼寧、河南較多,這6省石姓約占全國漢族石姓人口的63%。石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了上面敘述者外,唐代回鶻人有石姓,幽州石氏系出胡人;五代十國時前蜀利州司馬石處溫,系出波斯;北宋時定居河南開封的猶太人有石姓;金時女真人姓斡勒氏、石盞氏,后均改為石氏;清代滿洲人有石姓,世居遼陽;清滿洲八旗姓瓜爾佳氏、倭赫氏、石佳氏、倭勒氏,均有改姓石者;清代貴州貴陽府定番州土司為石姓;清光緒年間云南鎮邊廳土司有石姓,系拉祜族;湘西仡瓜、仡卡兩個苗姓家族,漢姓均為石;景頗族達石氏、奪石氏,漢姓均為石;裕固族齊魯氏,漢姓為石;納西族油若家,原屬西爾,后改為石姓;苗、侗、水、滿、回、黎、羌、阿昌、拉祜、土家、東鄉、朝鮮、蒙古等民族以及云南苦聰人均有石姓。
石姓的起源地淇縣,是西周衛國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北部,京廣鐵路縱貫其境。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