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今為淇縣的古都朝歌境內,下高速穿城而過,向西一路曲徑前行,擦肩靈湖北岸,蜿蜒田野山林,不多時,便到了以女媧文化為底蘊的古靈山。
進入山門,一尊煉石補天的大型雕塑迎面佇立,氣勢恢宏,女媧雙手托石神情堅毅,栩栩如生。遠處一棟棟寶殿、廳堂首尾相連,青磚琉瓦,飛 檐翹角,隱約在霧氣氤氳的群山環抱之中。雙峰聳翠、半巖風雨、一徑蓬壺、九天鳴佩等景點遍布園中,或氣勢磅礴,或小巧玲瓏,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東側,一湖碧水明清如鏡,山光云影盡入其中。站在湖邊,放眼霧靄迷朦,黛山綽約;近看春草萌動,嫩柳扶風,頗有"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的江南春韻。湖水正中,兩棵古樹宛然而立,老干滄桑,新枝雋秀,鵝黃的嫩芽已爬滿枝頭。導游小張告訴我們,這是兩棵五百余年的柿樹,每到金秋時節,葉黃柿紅,碩果滿枝,明嘉靖年間淇縣縣令于惠游覽至此,"登寺俯盼,黃而垂垂半山者,柿子丹也,命之曰列柿流丹"。因此,"列柿流丹"便與雙劍橫秋、西山虎嘯、雙峰聳翠等并稱"靈山十大勝景"。
古靈山因南北朝時期建靈山寺而古,因女媧娘娘世代神佑而靈。更使人嘖嘖稱奇的是,在西山一處懸崖峭壁之上,有一近80米高的山峰,頗象古代女士的身材和裝束,發髻高聳,寬衣博帶,雙臂曲于胸前,神態安詳飄逸,莊嚴肅穆,雍容天成。導游介紹,這就是被稱為"靈山老母"時刻關注人間疾苦的女媧峰!凝視良久,思緒飛揚,感天地之造化,嘆自然之神工。女媧又叫媧皇,是伏羲氏的妹妹。傳說,"工氏頭觸不周山,不周山崩塌,于是四極廢、九州裂、天柱折、地維缺,女媧力任艱巨,煉五色石補天,于是地平天成,不改萬物。" 后來,女媧又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然后,他來到了風景秀麗的靈山修真,與人類頤享天年。為了頌揚女媧功績,人們在靈山造女媧宮,塑像供奉,歲歲祭祀,年年膜拜,使得廟宇香火鼎盛,綿延不絕。女媧的博愛仁慈、傳神絕美不僅教化德澤了百姓眾生,也裝扮增色了古靈山的俊山秀水,無怪乎殷紂王游覽靈山時也發出"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帶雨爭妖艷,芍藥籠煙騁媚妝"的驚嘆!不過他不該生出"但得音容能舉動,娶回常樂侍君王"的輕薄臆想。但也正是這兩句,使這個放蕩不羈、輕浮多情的君王惹了禍端,一向慈悲為懷的女媧娘娘惱羞成怒,仰天長嘆,一怒之下派出狐貍精,魂附烈女蘇妲己,迷亂無道昏君,最終導致了成湯基業毀于一旦、商代王朝大廈崩傾的悲慘結局。也正如此,女媧走出了宮殿,千百年來站在山顛,櫛風沐雨,看人間真善美,觀世間假惡丑,護佑著后代子孫的延嗣安康。
許是為了佐證女媧補天的神話,在女媧峰對面的靈峰上,那里土色血紅,石塊好像都經過了大火的歷煉,有的狀如蜂窩,有的甚至更象是"爐渣"。傳說上古時候女媧正是在這里煉石,補天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僅剩下一塊留在了靈峰,如今被供奉在女媧宮中。無怪乎剛才導游講解女媧宮中的"五色石"時,是那樣的自豪和神秘!聞此,同行中有朋友笑稱:"《紅樓夢》一書中的主人公賈寶玉,就是女媧煉石后棄在青埂峰下的一顆頑石經仙人點化而生,在大觀園里風雨人生,成就了一代文豪大儒曹雪芹,不知古靈山的這塊'頑石'什么時候才能被點化成名人!"玩笑間,踏石登頂,俯望群山脈脈,云飄霧移,想起朋友方才的調侃,不禁遐思:朝歌古都,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千百年來,天護神佑,人才輩出,厚積薄發中,偉人巨擘,橫空出世,也真未可知呢!
移步女媧宮西北角的茂密叢林,登上八八六十四個臺階,便是古靈山的古佛洞。據導游講,古佛洞是一自然形成的溶洞,高8米深40余米,因洞的兩側有許多自然形成的神態各異的鐘乳石但頗似佛像而得名。游客進入時,必須貼"佛心"而過。入洞細觀,果然狹窄如袖,崎嶇無常。在一酷似佛像造型的熔巖前,路細如線,只能側身貼石而過。向里走,忽而是高不可攀的巨石擋路,忽而是足難探底的石縫深谷。在微弱的光線中,只能四肢并用,攀上爬下,在坎坷中探尋,在曲折中前行。及至出口處,赫然發現人已是在懸崖之上,驚怵間,趕快仰上臥下腳蹬手攀,方才從石縫中滑出。站穩腳跟,捂著仍在突突亂蹦的胸口,幾人面面相覷,已全然沒有了紳士風度,個個大汗淋漓。回望洞口,但見四個朱丹大字:人生再造!驚愕之余,與女媧捏土造人的傳說相呼應,大家不免又生出幾許啟發,幾許感慨。
古靈山一游,給人歡樂,也給人啟迪。歸來后的很長時間里,我卻還在想著那架神秘的山和那離奇的洞。回想走過的人生之路,幾十年生命苦旅,數十載摔打磨練,花開花落,月缺月圓,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落的無奈,有時是光明坦途,有時卻又是艱辛備嘗。觀光靈山,漫步人生,在時而平坦時而布滿荊棘甚至是充斥著坎坷的路上,需要的不正是欣賞的愉悅、探索的勇氣、頑強的毅力和睿智的抉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