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禮多人不怪”之諺。自古以來,皆重禮儀。待人知禮;謂之“懂規矩”、“懂事”。反之,則遭人貶斥。前清通行禮節是作揖和叩拜。作揖(又稱“拱手禮’)行禮時,男子身體直立,面向受禮人,拱手搖動數下,拱手時雙手自上至極下,腰隨之微躬,稱“長揖”。女子則兩手疊握緊貼心口,雙腿微屈數下,俗稱“拜拜”,作揖為日常熟人相見,友人相會、迎送客人、年節或官場應酬的一般禮節。叩拜禮俗稱“磕頭”,民間稱“大禮”。行禮時,先作揖或拜拜,再雙膝下跪,以手按地俯身叩頭。此為慶吊大典、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見父母尊長的禮節。叩拜禮十分繁瑣,其名堂有“懶四叩”、“三揖九拜”、“二十四拜”等。民間行大禮視對象而定禮數。在豫西,有“神三、鬼四、人一”的講究,即祀神要三叩首;祀鬼要四叩首,給活著的人一叩首。在豫東,對生人講究先揖而后拜,對死者則只拜不揖。脫帽鞠躬禮民間俗稱“洋禮”。脫帽鞠躬禮有一鞠躬禮和三鞠躬禮之別,脫帽三鞠躬禮為大禮,用于慶典、祀典、婚禮、聘問等場合。脫帽一鞠躬禮則用于公宴及尋常慶吊、交際宴會等。日常相見以脫帽禮致意。30年代以前脫帽鞠躬禮多行于城鎮,鄉間大多仍沿用舊禮。30年代后,時行握手禮,親朋友好日常相見,伸出右手相握,男女相見則互相用一鞠躬。或者以問好致禮。1966年始,統行握手禮和口頭致禮。作揖、叩拜禮皆廢,80年代以來,作揖、鞠躬、握手問好禮并用于公共社交場合或重要交際時,叩拜禮多見于喪葬和祭祀時。稱呼河南民間,生人熟人相見,說話時要先道出稱呼。通常熟人按輩份稱呼,生人視年齡性別而定。大部分地區對年長者多稱“老大爺”、“大伯”、“大叔”或“老奶奶”、“大娘”“大嬸”,對年幼者則稱“閨女”、“孩子”、“老弟”等等。現在對生人無論男女老幼以“同志一老同志”、“小同志”相稱者最多。民間稱呼講究避諱,如信陽地區新縣一帶忌稱老年婦女為“大娘”,因當地“大娘”是對作風不正之婦女的稱謂;南陽一帶忌稱年輕女子為“姑娘”,因其是對妓女的稱謂,如盲目稱呼會遭白眼。相見日常鄰里、親朋、同學、同事等熟人相見,先主動稱呼再熱情問侯,不常見者,相遇常先握手寒喧問候。吸煙者則掏香煙相讓;常見者相遇或頷首或微笑或招手示意。騎自行車見熟人,尤其是見長輩、教師和領導必下車致意,否則為不禮貌,被斥為“架子大”、“大樣”。
不相識者相見,若想詢問對方姓氏,應問“您貴姓?”對方則應謙答“免貴、姓x”或“賤姓X”。有身份、地位者或作社交工作的多先遞名片,用以知會對方。豫南西平諸縣,見路過家門者,無論識與不識,皆以“吸煙來罷”四字相招呼;豫東柘城一帶遇鄰村人路過家門,也招呼到家吸煙、歇腳,過路者則十分高興地連說“不了,不了!”雖系應酬之語,但極至殷勤禮貌之情。借還河南人情敦厚,民間素有互助互濟之風,至今仍盛行不衰。鄰里、親朋之間互借錢物,皆以“有借有還、借少還多”為準則。借取者通常用商量口吻向人求助,被求者則樂意應允,盡力辦理,若力所不及,則深表謙意;男子去借取時,多攜帶香煙,見面先遞煙而后說明來意。歸還時,借方要向物主致謝,物主則要謙詞恭讓一番,有時物主雙手已在接物,口中還在連說“不用還!”,可見客氣之一斑。歸還的財物,要比借時多出一些,講究“借的淺,還的滿”。唯有借用熬中藥的沙鍋,不能主動歸還。只能待主人使用時自己取子等,以為避兇趨吉。婚喪、壽誕大事時借用鄉鄰的桌、椅、餐具等物,歸還主人時要一并送些辦事所做的食品如蒸饃、油食之類,以表謝意.借用織布機者,布織完后,要留下一縷織布用的線或“了機頭布”。酬謝主人;借用石磨時講究“留磨底”,即在磨上給主人留少許麥皮以為酬謝。開磨時還要先將原磨上之“底”替主人收下。今鄉村雖用機器磨面、碾米,但此俗尚存。拜訪親友河南民間稱拜訪親友為“走親戚”、“串門子”或“去玩”。走親戚、串門子多在逢年過節或有事相商時進行。鄉村農閑季節較多,而城鎮節假日或星期天較多。串親、訪友、串門玩者,應先知會主人,不能貿然前往。串親訪友時習慣帶禮品。城鎮多以糖果、煙、酒為禮,鄉村多以蒸饃、油條為禮。看望老人或病人,帶宜食之禮品,更顯出情分。豫東、豫南一帶,探視病人講究在上午前往,忌午后或晚上看望,有病時看望的人多,說明患者的人品好,威望高。做客河南民間,一般勞動人家平日穿著多不甚講究,但出門做客,則多有講究,起碼要穿上洗干凈的衣服,故民間如見穿新衣或衣著干凈整齊者,便知其有事出門或做客。做客者在主人家不得隨便穿堂人室,更不能擅進內室。同時不入主人廚房,叫做“客不觀灶”。吃飯時,客人需待主人動筷相讓后方可動筷,不能隔盤挑食大吃大嚼,碗里不準剩飯,而在光山,客人用輔餐時,則絕對不能將碗里飲食用光,否則被認為不吉利。待客河南鄉間待客尤其厚道。家境不論貧富,對來客均百倍熱情。貧窮人家平日少吃儉用,若來客則十分大方。客人登門,主人要出門相迎,雙方寒喧互致問候。夏季家中來客,要先給客人端水洗臉,遞扇子,然后方倒茶敬煙。瓜果旺季,還要待以瓜果。冬季則先讓客人烤火取暖,再倒茶遞煙。豫南新縣一帶待客喝茶頗特殊,主人泡茶后,客人邊喝,主人邊續。客人若不喝時要把杯中剩茶倒掉,以示喝足。主人知客人不喝了方不再續茶,如不倒掉杯中之剩茶,已喝得肚飽腹脹,主人仍續水不止。光山一帶,即便為常客,主人迎客時也必說“來稀客了”,以示歡迎。
日常來客及不速之客,不設特別宴席,盡其所有改善飲食而已。若是邀來的客;則按事先準備的菜肴招待。客在不叱狗客人來訪,主人不得隨便打罵小孩或與家人爭吵,講究“客在不叱狗”。有時小孩在客人面前失禮,主人常將其誘哄走開,待客人走后,再進行教育。木碗子客豫南光山諸縣外甥到舅父家中做客,被稱為“木碗子客”,有啥吃啥,并須幫主人料理家務,以示賓主為一家的親近感。喝茶豫西洛陽一帶夏季待客,在正餐后,客人將走之前,打荷包雞蛋茶或用紅薯粉、藕粉做羹款待客人,俗稱“喝茶”。過段豫南光山一帶則是在正餐之前,用水餃、雞蛋、面條等物待客人以小餐,叫做“過段”。迎客的面條,送客的餃子商丘柘城有人若久出歸來或工作調動、外出求學等,親友皆為之設宴招待。歸者要吃餃子,餃子形似元寶,取發財而歸之意;走者要吃面條,以示情意深遠。豫北安陽招待寄宿之客,來時要讓吃面條,取意“長來長往”。走時要讓吃餃子,以有“迎客的面條,送客的餃子”之說。陪客招待貴客,主人要請本族長輩或鄰里的頭面人物作陪。陪客與來客互相謙遜讓座,即使來客應坐首席,也要謙讓一番,否則便為失禮。陪客及主人對來客應殷勤勸菜敬酒,等客人飯畢放下碗筷,陪客才可放碗筷,主人更須等陪客飯畢才能放碗筷。民間年節待客,鄰里之間多相互做陪客,且十分講究禮尚往來,這次你請我作陪客,下次我請你,否則為失禮。陪客者多為能說會道喝酒劃拳之人。商丘柘城一帶受請去陪客者,還要自帶些煙酒。宴客設宴招待客人,稱“宴客”、“待客”。宴客的席位座次在河南極受重視,講究頗多。宴客的餐桌及餐具應在客人人席前安置好,筷子不能交叉放。上菜的習俗各地有所不同,一般先上冷菜再上熱菜,喝畢酒再上飯,再上湯。喜宴上可盡情行令劃拳,喪宴則不可。宴客時,主人或其代理人要始終奉陪客人,不能退席,坐上席者未放碗筷,其他客人不得離席而去。若一般客人用飯畢,可向同桌說聲“少陪”或“各位慢慢吃”,然后將椅子稍往后移,或吸煙或喝茶陪伴至上席客人放筷。豫南新縣一帶客人飯后不能將筷子橫放碗上,因其表示沒有吃好;主人或陪客看見仍要添飯。散席后,客人告退,主人多自謙,即使豐盛酒席,也要說“沒菜”、“沒吃好”等,客人則向主人道謝,說“花錢了”、“打攪了”、“酒足飯飽”等,雙方客套一番。宴客邀請逢年過節或遇紅白喜事多要請客。請客要在事前發出邀請,邀請一般有面請和代請。面請是主人親自登門去請。代請是由主人委托其宗族或近親摯友去請。代請人須向被請者傳達主人邀請之意及未能親自來請之原委。也有用請柬相邀的。請柬有單帖、套帖之分,單帖多用于平輩親友,套帖用于尊長,有的客人需相請三次才能赴約,即來前請、當天請和就餐時請,一顯主人誠意,二顯被請人有涵養。若被請者一請就到,則認為是“掉價”,被人看不起。該請的客人未請或請客禮儀不周,視為失禮。被請者無故而不赴約,亦為失禮。
豫南新縣一帶除喪事外,請客忌諱隔月請。宴客座次宴客時餐桌的放置就有諸多講究,有正放、俗放和單桌、排桌之分。正放為正式請客的放置方法。俗放為日常請客的放置方法.無論正放或俗放,桌縫均不得對準首席客座。在南陽諸縣,把首席客座叫“上崗子”,故把桌縫對首席的叫“桌縫沖上崗子”或稱“串心縫”,為宴客之大忌,座次的安排一般由主人安排的執事者照應,按年齡輩分親疏尊卑而定或“序尊”或“序爵”,喜事以近親為先,遠親次之,鄰里又次之.一般以舅父為先,姑父次之。喪事以朋親為重,以遠就近。若主次顛倒,便為失禮,甚至影響親屬關系。末席多由主人或本家晚輩而坐,承擔接菜、斟酒之勞務。除此之外,一些特殊酒宴的首席也有定規;新女婿到岳父母家,不論年齡輩份均坐首席;新婚之日喝團圓酒,新郎坐首席,新娘陪席;吃喜面條時,嬰孩外婆坐首席;提媒酒、準酌,謝媒時媒人坐首席;無論公私請客若有上級領導出席,多推上級領導坐首席;若因事特意請客,則以特意邀請之人坐首席慶吊河南民間凡遇婚喪、大事,親朋鄰里皆要備禮前往吊賀,俗稱“行禮”、“行人情”、“送禮”、“隨禮”、“上禮”等等。事前,事主應先向親友報知辦事日期,也有親友主動向其詢問日期的。倘若未向親友報信,親友即使不來,省了行禮費用,主人不但不能見怪,親友反而會埋怨。民間稱此為“落個便宜怪”。
若親友接信后未來,則是失禮,有時為此會斷絕來往。在鄉村,送禮之風尤烈,有時一家有事,全村皆動。禮品的輕重多隨親疏遠近及各自的經濟條件而定。恭讓河南歷來注重長幼尊卑恭讓之禮。日常往來以至正式社交,若有僭越,便會受到非議。少者要恭,長者要讓。少者如和長者搶道、搶座、說話無禮,民間斥之為“不知大小”或“沒有老少”。若尊長不知謙讓,民間譏之為“倚老賣老”。偃師一帶謂之“做(zo)大不高”。河南人在“恭讓”二字中,尤重視“恭”,對年少者的要求。少者路見尊長,要為長者讓路并恭敬打招呼問候。鄉村若少者坐車見尊長,要下車與之說話,并恭請尊長坐車同走。即使向不相識者問路,也要視其年齡而尊稱,騎車坐車者要下車,戴口罩者要摘去口罩。坐者則應起身作答,行走者則要停步作答。父母五旬以上者,兒女須向其祝壽;長輩遞送東西,要雙手接;在鄉村,子女成家立業后,平時或逢年過節改善生活,均應端送父母長輩品嘗;城鎮則多買禮如糕點、煙酒之類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