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小編為您搜羅河南獨具特色的各地民間過年習俗,讓我們一起過一個地道的河南大年……
過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節日,此時家家戶戶操辦年事,富家殺豬宰羊、張燈結彩,貧者物質上不趕奢侈,但規矩是要面面俱到的。“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過年謠,是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除此之外,還有啥風俗呢?
熬年夜(守歲)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夜飯過后,一家人圍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嘮嘮親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給長輩叩頭辭歲,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全家人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熬年”。 守歲到五更時,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點燃香燭,一家人依長幼輩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河南大年初一的禁忌大年初一,河南人雞鳴即起,穿著新衣,競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行“接年”或“迎財神”之禮。而后,煮好餃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諱諸多,如掃地、倒垃圾、動剪刀、大聲喧嘩等都視為不吉利之舉。硬幣扁食河南傳統扁食 硬幣扁食,是河南林縣、平頂山、許昌等地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餃子)時,將數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河南民間過年傳統習俗 破五破五吃餃子意為捏住“小人嘴”
河南平頂山、許昌、南陽、寶豐一帶一般破五中午放鞭炮
破五即大年初五,之所以稱“破五”,意為從此可以破除過年期間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餃子、放鞭炮之習相沿不變。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河南平頂山、許昌、南陽、寶豐一帶一般中午放鞭炮,不過破五不準吃面條或面稀飯,吃饅頭不準剩。
河南民間過年習俗 “走親戚”
河南民間的走親戚拜年活動“走親戚” 是河南各地過年的主要內容之一,規矩甚多,歷時很長,貫穿了整個年節。初一之前稱拜早年,十六以后稱拜晚年,初一至十五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結束。拜年要先長輩、后平輩,先緊鄰、后遠親。不同輩分和親屬之間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習俗至今在河南民間廣為流傳。到長輩家拜年要攜帶酒肉、糖果之類禮品。長輩們根據自家的親戚情況,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約定俗成的時間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來。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頭之禮,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飯。初四以后,次要親戚、朋友之間相互拜年。
元宵節叫十六(lu)兒元宵節河南民間各地一般會舉辦各類文藝匯演活動
河南人把正月十五、十六視為過年的結束,非常重視,俗稱“六(lu)兒”又稱元宵節、上元節、燈節,民間有“十五大似年”之說。河南民間這一天的飲食頗多講究,除了要吃餃子或湯圓,即所謂的“十五扁(餃子)、十六圓(湯圓)”外,因地域不同,風俗習慣也有差異。如豫西蒸制糖包饃、棗花饃,信陽地區要作年糕。有的地方還要炸油餅、面角等,早餐要搶早,象征早種早收。
偷燈頭兒
元宵燈會也是河南過年傳統重要活動之一
正月十五豫南一帶,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的風俗,點燈盞時,鄰家子女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有的地方自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燈”,“面燈”或“燈饃”要收起打發“要飯的”,稱“舍神果”。
送燈河南傳統燈籠作坊
這個習俗可謂久遠,如今堅持的人已經不多了。三十傍晚,豫北一帶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扎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于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于初一早上收回。
指名道姓對罵 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門峽靈寶,東、西常村罵社火表演現場
及至元宵,耍社火在各地進入高潮。然而,在三門峽靈寶市陽平鎮,東常村和西常村世代相傳的卻是“罵”社火。東西常罵社火源于始于黃帝鑄鼎功成時,被譽為“天下奇俗罵社火”,2007年被批準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正月初二開始,兩個村子的人開始敲鑼打鼓,交替前往對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罵,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只要反穿皮襖,就可以站在大鼓上罵對方村的村主任、社火頭子,可以擺供燒香罵大姓的祖宗十八代。批評指責諷刺,貫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辱之愈甚敬之愈甚,為外地社火所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