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擁有5000余年文明歷史。在廣袤的國土上,遍布千千萬萬個風情各異、形態有別、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也稱古村落)。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蘊藏積淀著豐富濃厚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和經濟價值。我國悠久的文明史,就體現分布在各地的傳統村落里。它是我國農耕文明不可再生復制的文化遺產。一個傳統村落,就是一段古代的農耕文明史,越是悠久古老的傳統村落,蘊藏積淀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越是豐富多彩,越有保護利用價值。傳統村落擁有的原生性文化遺產,至今仍然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資源,保護發展傳統村落,就是要保護發展村落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做到活態保護,古為今用。是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部署的重大舉措,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市現存傳統村落104個(據普查為122個)。其中已由國家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先后三批聯合公布保護的傳統村落共24個,數量規模均屬浙江省之首,近期全市又申報保護利用傳統村落96個。自2014年國家住建部會同有關部局開展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以來,全市屬于國家公布保護的傳統村落,已經大部按照“修舊如舊、原汁原味”的原則得到保護利用,其余的傳統村落,也有一些已經或正在得到保護利用。主要是發展鄉村旅游業,建設美麗田園鄉村。這些傳統村落正在煥發蓬蓬勃勃的生機,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然而,農村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鎮化、工業化浪潮的影響下,農村一些村落,特別是傳統村落,絕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經商、辦企業,只留少數老年和兒童留守鄉村,由于缺少人員保護利用,以致許多傳統村落體現江南杭徽精湛建設技藝的古祠堂、古廟宇和古民宅民居等建筑,以及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流傳的民俗風情、民間藝術、祖先家訓,特別是家鄉原始生態環境能留住鄉情鄉愁的文化,都得不到保護利用。以致古村失去過去山清水秀、宗族繁榮昌盛讓村人自豪驕傲的景象。農村這種“空心化”的現象,嚴重影響傳統村落的經濟發展與農民生活的持續提高改善。
我市幾年來生動豐富的實踐表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城市與鄉村應該各美其美,各顯本色,各得其所。引導農村部分外出人員回鄉保護利用傳統村落,依賴利用傳統村落古建筑、歷史文物、生態環境等元素作為基礎,建設美麗鄉村。通過配套的“家+”民宿和農家樂,開發鄉村旅游業,并在開發中對古村落加以保護,這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部署的一項成功實踐,對此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保護傳統村落需要部分農民工返鄉。人是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是保護發展傳統村落的主體,沒有人力辦什么事情都無從談起。當前有些傳統村落,雖然物質與非物質文化資源相當豐富,但因村落“空心化”,缺乏人力而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利用。特別是某些稀有的古建筑,只能如同博物館里擺設的文物,不能實地展示發揮其效用。而重視引導部分外出人員返鄉從事保護發展傳統村落,開發鄉村旅游——建設美麗鄉村的古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古村也得到“活態”的保護。這種狀況比比皆是。就說地處金華西南邊遠山區的婺城區箬陽鄉琴壇村,祖先是清雍正年間(1723-1735)從福建寧德古田以及龍巖上杭、長汀一帶遷居而來的客家族,有“華東客家第一村”的美稱。為保護發展古村落,發揮古村落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優勢,他們首先引導一位在城辦企業富有經營意識和保護開發古村落經驗的共產黨員回村,選舉他擔任黨支部書記。他回村后按村情村貌通過全面規劃,先帶領村民修建顯示本村客家特色,作為農民精神家園的農村文化禮堂,深入挖掘客家文化豐富底蘊,憑借深山空氣清鮮“天然氧吧”和青山綠水的生態優勢,舉辦客家民俗文化節,引得江蘇、上海、黑龍江等外省游客慕名而來觀光旅游。又引導一些回鄉人員舉辦農家樂和“家+”民宿。優質的鄉村旅游元素吸引著縣內外、省內外前來琴壇避暑、觀光的游客常年不斷,絡繹不絕。“華東客家第一村”的美名遠揚各地。僅兩年時間,“詩畫箬陽·浪漫琴壇”生態旅游的金名片打得紅紅火火。每個節假日游客紛至沓來。一個長假黃金周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住宿過夜的4000余人次,古村落成了具有詩情畫意與包含經濟社會文化心理學等多方面內容的旅游勝地。
第二,引導部分農民工返鄉保護發展傳統村落,要發揮鄉土文化現代價值的作用。保護傳統村落不僅要保護利用稀有的古建筑,更要保護記得住鄉情、留得住鄉愁的鄉村生活。要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傳統村落建設成“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這是保護傳統村落緊接“地氣”引來“人氣”的重要關鍵。就說金華開發區湯溪鎮寺平村,因明代出過一位貴妃戴銀娘而聞名。全村原有的祠堂、廳堂24座,至今保存完整的有“百順堂”“崇厚堂”“立本堂”等8座,集中體現徽派建筑技藝之精華,構成“七星伴月”的藝術格局。該村是全省綠化、生態示范村,又南接省級名勝風景區九峰山。優異的生態環境、豐富深厚的文化遺產,加上當地的“家+”民宿——“關上房門是星級酒店,打開房門是溫馨家庭,走出家門是鄉野生活”,越來越受到游客青睞。這些元素深深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前來建設教學科研基地和觀光旅游。2016年正月,涌進游客10萬人次,3月20日是春光明媚的星期天,迎來游客2萬人次,其中有來自上海、杭州等城市的14個旅游團。一年旅游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
第三,保護發展傳統村落,不僅僅是面對農村,而要面對全中國、全民族、全世界。金華市自從去年6月開始,就開展了聞名全國的“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這個活動至今,已舉辦四季,先后迎來了四批全球各地300多名海外學子,走進金東區瑣園村、婺城區寺平村、武義縣俞源村、蘭溪市芝堰村。這種活動依靠古村落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資源,利用鄉村旅游和“家+”民宿等載體,通過建立科研教學基地,開展“民間外交活動”,以各種喜聞樂見和生動活潑的形式,讓海外名校學子親身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增進他們對金華具有現代價值古村落的認知。從而推進金華鄉村旅游走向世界,走向國際化;也推動世界各地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走進古村落。從而促使金華古村落的保護利用走向更理性、更規范、更科學地發展。2016年6月初,原外交部長李肇星,考察了金華傳統村落,認為“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必將演奏出中國夢與世界夢同頻共振的最美樂章。夸獎金華是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典型,是“一帶一路”和民間外交結合的示范,并樂意擔任該活動的名譽顧問。
第四,保護發展傳統村落,必須建立一支具有古村落專業知識,“想干、會干、愿意干”而且是土生土長的人才隊伍。在當前一些農村出現“空心化”的情況下,這支專業隊伍的人力資源,就在于引導部分農民工返鄉。他們對村情村貌村史最熟悉,對物質與非物質的鄉土文化最了解,保護發展傳統村落也最有資格。這項工作做好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輝煌時期必將到來。金華市已從抓隊伍建設著手,于2016年6月下旬,邀請全國有關部委的專家講課,已舉辦一期“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