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畫又稱“糖影兒”、“糖餅兒”,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糖畫產生初期主要是老百姓為了祀神,將糖溶成糖霜,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糖畫不單單是祀神的祀品,同時也成為一些老百姓謀生的手段和人們觀賞、食用之物。舀一勺溶化的糖稀,以糖為墨、以大理石板為紙、以勺為筆,在石板上來回澆鑄,畫出人物、花鳥蟲魚、十二生肖等圖案,既美味又賞心悅目。2008年糖畫作為一種傳統工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半路出家辛苦學藝
糖畫過去在四川城鎮的街頭巷尾比較盛行,人們稱它為“倒糖餅兒”、“糖粑粑兒”、“糖燈影兒”等。那時,糖畫藝人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街邊墻角放下擔子就可以作畫,雖然形式簡單,但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嚴格說起來,我是半路出家做糖畫的,2000年以后才開始學習糖畫。之前我在南方一家公司工作,雖然事業小有成就,但因為家人都在河南,抵不住思鄉之情,我毅然放下一切回來了。由于哥哥從小就練習繪畫和書法,耳熏目染,我也具備了一定的繪畫基礎。后來我又認識了不少藝術界的朋友。2004年,在朋友們的勸導和鼓勵下,我開始學習糖畫制作。
年輕人眼高手低,剛開始的時候,我在家閉門造車,心想,畢竟自己有繪畫基礎,應該不難。不曾想,因為不得要領,用糖稀作畫時要么成一坨,要么不成線條,練了一個月,收效甚微,開始動搖了,心想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是干這個的料?朋友們一直鼓勵我,要我不要放棄。后來,在朋友的鼓勵下,我到成都拜糖畫大師樊德然為師,系統地學習糖畫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