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統一回疆,在伊犁設置將軍府,駐扎八旗軍隊后,才從根本上解決當時玉器制造玉料短缺的問題,自此中國玉雕迎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蓋爐作為文房清供之物,頗受明清一代文人士大夫之青睞,由于古人崇玉的習俗,使得玉蓋爐更成為文房尚品,廣為陳藏。
“清中期 白玉太獅少獅鈕爐”以白玉為材,整料圓雕而成,爐身盤口,口沿內挖一道,豐肩弧腹,圓弧底,雙耳雕呈獅耳銜環,下承三足,為獅首下出三圓足,足跟隨圜底向下,形態敦實可愛。蓋與爐身子母口相銜,接合緊密無隙,蓋隆起若臺,其上圓雕太獅少獅,太獅顧盼環繞,少獅前爪置于太獅背上,首尾相對,相顧而望,神態靈動。整器除鈕、耳及足外,余部均光素,不見雕痕,掏膛規整,拋光極好,各方銜接得體,渾然天成,平整細致光滑如鏡的打磨技藝盡顯美玉天姿,昭示出技藝的高超精湛。遠觀有寶光盈盈,近觸則溫潤有加,如凝脂般瑩潔通透,光澤柔潤。此玉爐雕工精巧,實為清中期玉雕佳作。作者:蔣侍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