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文章

解讀中國古代銅爐:故宮暖爐造型似大鳥籠

2016/1/22 9:57:59 點擊數: 【字體:

  銅爐是深受廣大收藏愛好者青睞的古代銅器,它造型別致,圖案豐富多彩,寓意吉祥喜慶。如漢代“四神”溫酒爐的“四神”是古代人心目中的守護神;博山熏爐的博山造型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流行于明代末年至清代末年的手爐,無論是造型還是爐蓋身上的裝飾圖案都是傳統吉祥文化的直接表現。這些造型各異、紋飾精美的銅爐同時也反映了中國人在各個時期吉祥觀念的發展和變化。
 
  解讀中國古代銅爐
 
  銅爐,是中國古代銅器一個獨特的品種,包括炭爐(又稱燎爐)、溫酒爐、熏爐、手爐等,這些銅制的爐基本上都是實用器具。和其他中國古代實用器一樣,古代銅爐同時也是藝術品,并且深深地刻上了傳統吉祥文化的烙印。
 
  地球有春夏秋冬,人類需要避暑防寒。炭爐,就是古人在天寒地凍時燎炭取暖的用具,類似于現在的火盆。所以銅爐最初的定義就是“盛火器”。炭爐在中國很早就出現,在商代墓葬中已有出土。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青銅文明進入高峰期,炭爐已是貴族階層的日常用具。早期的炭爐多為圓形,下有三足,口沿外有鏈環作提攜之用。
 
  故宮暖爐像大鳥籠
 
  到了戰國時期,炭爐的使用更加流行。該時期已知最精美和完整的炭爐是曾侯己墓出土的一組炭爐,包括取炭用的銅漏鏟和銅箕,同時期所見的這類炭爐大體相似,多為直口、領頸、淺腹、三足。此后,炭爐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日常器具。由于制作技術的不斷進步,后來的炭爐更加大型和豪華精美。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宮殿暖閣里,都擺放著高一米有余的大型暖爐,而且大多是青銅鎏金、掐絲琺瑯等精品。皇家御用的暖爐造型大氣,紋飾精美,樣子有點像大鳥籠,下面一般有三個或四個瑞獸頭造型的腳,托著火盆,火盆上是鏤空制作的網罩,即精美又能防止炭火爆出引發火災,設計非常巧妙,而瑞獸頭也有防火的吉祥寓意。
 
  古人不僅喜歡喝酒,而且喜歡把酒溫燙了再喝。溫酒爐,就是溫燙酒壺的一種小型炭爐。
 
  溫酒爐鑄出四方守護神
 
  目前所見溫酒爐均為漢代出土文物。從功能上講,溫酒爐的設計非常合理,一般上部是酒壺,下面是炭爐,既能上下分開,又能合體合用,外表渾然一體。
 
  漢代溫酒爐常裝飾有吉祥圖案,如“四神”溫酒爐由耳環、爐體、承盤組成,爐體為長方形,上部有鏤空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圍柱上有支柱,以承耳環,爐下有四個作背負狀的人形足。“四神”的觀念來源于天文學上的二十八宿,古人認為東方七宿有如青龍,西方七宿有如白虎,南方七宿有如朱雀,北方七宿有如玄武。這“四神”既代表著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又是鎮守這四個方位的四大神獸,有辟邪、鎮宅的作用。在漢代,“四神”的觀念十分流行,漢人常將“四神”裝飾在各種日常用具上面,如銅鏡、銅爐等。
 
  漢代和晉代時,達官貴人常用熏爐來焚香,這種爐又叫博山熏爐,具有熏香、除穢、熏衣、取暖的功能。漢代學者劉向曾在《香爐銘》中這樣描述:“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爐之所以稱作爐,顯然是因為有“朱火”,也就是“明火”。熏爐的形狀很奇特,主要分為器蓋、爐身和足三部分,爐的基座部分狀如今日洋酒杯的杯足,蓋上則裝飾著連綿的仙山以及各種各樣的奇花異獸,蓋中還有孔,以便香氣溢出。小型熏爐一般為日用器,主要用于熏香衣物,大型熏爐則為廟堂之物。
 
  從造型上看,一個大型熏爐猶如一只碩大的花蕾矗立在一個盆盞上,細看則見花蕾上山巒起伏,山勢峻峭,當把香點燃后,則山上云霧繚繞,神獸若隱若現,猶如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這就是博山熏爐名稱的由來。秦漢之時,神仙思想流行,秦始皇、漢武帝均相信世上有仙人,海外有仙山,曾多次派人尋訪仙人,尋找仙山和長生不老之藥。受這種風氣影響,在很多日用器的裝飾上隨之出現了仙山、仙人和神獸的形象。人們相信博山熏爐不僅可以去污除穢,而且能給自己帶來吉祥。
 
  竹節熏爐吉祥圖案多
 
  除了用博山造型寄托對神仙生活的向往外,漢代熏爐還裝飾了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如著名的未央宮竹節熏爐通體鎏金銀,蓋如博山,子母口下飾浮雕蛟龍出水,底為圈足,鑄出糾結蟠龍,竹節形柄自龍口而上,分成五節,柄上端分出三龍承托爐盤。龍為古代傳說中最大的靈物,竹象征君子。未央宮竹節熏爐集多種吉祥圖案于一體,吉祥寓意非常豐富。另外,漢代博山熏爐還有錯金云紋、百鳥朝鳳等吉祥圖案。
 
  宣德爐寶色內涵珠光外現
 
  到了明代,熏和爐的功能開始分離,香熏爐成為達官貴人的奢侈品,火爐則專門用于取暖,成為大眾化的普及品。明代香熏爐以宣德爐最有名,宣德爐又稱宣德款銅香爐,簡稱宣爐。
 
  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由宮廷鑄造的香爐,是用當時暹羅國(今泰國)的風磨銅,再配以金、銀、鉛、水銀等金屬煉鑄。因造型優美、銅質精良,宣德爐有“寶色內涵,珠光外現”之美譽。宣德爐的造型有三類:一是仿商周彝鼎;二是仿宋代官、哥、汝、定等名瓷;三是仿缸、罐、桶、甕等日用器皿。宣德爐的色澤非常豐富,有黃色、紅黃色、栗殼色、鱔魚黃色、藏經紙色、蟹殼色、棗紅色、豬肝色、甘蔗色、石榴皮色、茄皮紫色、珊瑚色、琥珀色、海棠紅色等,還有黑漆古色、仿古銅青綠色、石青斑色、滲金、滲銀、泥金、泥銀、大金片、赤金霞片、水銀古色等,這些色澤都是寓意吉祥的顏色。
 
  宣德爐的款識多鑄在爐底,共有七種:一字款,篆書“宣”字;二字款,楷書或篆書“宣德”;三字款,橫列“宣德年”;四字款,“宣德年制”,又分扁方印款、圓印款、雙龍四字款、雙龍抱柱款等;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八字款,“宣德五年吳邦佐造”;十六字款,“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正方印款。其中傳世較多的宣德爐是帶吳邦佐款的。
 
  據史籍記載,宣德爐僅在宣德三年鑄造過一次,一共5000只,以后就封爐不鑄了。由于宣德爐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無論怎么仿,其顏色、銅質都與真正的宣德爐相差甚遠。
 
  手爐圖案多喜慶
 
  銅爐之中最袖珍的是手爐。手爐也稱“袖爐”、“捧爐”或“火籠”,是可握在手中或隨身攜帶(帶有提梁)的小熏爐,類似暖爐。這種小熏爐流行于明代末年至清代末年,是北方人冬季捧在手中或懷里焐著的炭火取暖器。
 
  相傳手爐最早出現在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江都,時值深秋,天氣寒冷,江都縣官許伍為拍皇帝馬屁,叫銅匠做了一只小香爐,放進火炭,獻給隋煬帝取暖,隋煬帝十分高興,捧在手上,便稱之為“手爐”。在古代,手爐多是大戶人家使用,在取暖之余也可以作為觀賞之物,在《紅樓夢》中,經常寫到大觀園的太太小姐們冬天用手爐取暖的生活細節。
 
  手爐由爐身、爐底、爐蓋、提梁組成。一般來說,明代手爐都很厚重,不花哨,主要的紋飾都在爐的蓋子上。到了清代以后,特別是清中期以后,爐身上都有了紋飾,十分花哨,格外漂亮。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燈籠形、梅花形、海棠形等,造型各異,精致生動,大部分是用紫銅、黃銅、白銅制成,尤其以清代宮廷的手爐最為講究,有圓形、橢圓形、葫蘆形、如意形、宮燈形等吉祥造型。工藝上有黃銅鏤鑄、雕刻、銅胎畫琺瑯、插絲琺瑯、描金漆、鏨刻鎏金銀等手法。
 
  手爐是隨身物品,因此不僅在做工上講究精細,裝飾圖案也寓意吉祥和喜慶。最吸引人的當屬紋飾復雜的爐蓋,作為散熱區,鏤空雕刻的爐蓋有五蝶捧壽、彩蝶如意、梅蘭竹菊、喜上眉梢、劉海戲金蟾等吉祥圖案,與爐身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圖案相得益彰,生動地表現了傳統吉祥文化的豐富多彩。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