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在元、明、清的瓷器上,多有以太極八卦圖作為紋飾的,青花瓷上猶多。
太極八卦,是我國古代先民們的偉大創造。一部《易經》,給后人留下許多智慧許多謎。歷代的研究者可謂眾矣。文王姬昌遭商紂囚禁,蹲在牢里沒事干,就演起《易》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從八卦發展成六十四卦。孔子讀《易》,刻苦得很,曾經“韋編三絕”。而且將《易》加以整理,作為教科書,傳授給弟子們,功不可沒。后來,道家以太極八卦為“圖騰”,頂禮膜拜,作為標志物,搞得很神秘。
太極八卦圖確實是個謎。陰爻、陽爻,相互組合,變化多端,有無窮的奧妙。特別是圖中心的那個半白半黑,有頭有尾,如鳥非鳥,似魚非魚組成的圓圖形,人們簡直不知其為何物。
在我所收藏的明代青花瓷片中,有不少繪著各式各樣的太極八卦圖的(圖1、2、3)。我曾集中起來加以比較和研究,但對人們司空見慣,俗稱為“陰陽魚”的圖像的來龍云脈,始終不得其解。
一個晴朗的夜晚,我漫步在郊外的小路上。廣闊的田野上空,一輪圓月高懸,皎潔如璧。其上明暗斑駁,十分清晰。令我驚訝的是那圓月半明半暗,活脫脫一幅太極圖。當時真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感。我心中陡然一悟:原來這太極圖像正產生于古人對月球的觀察。回過頭來再研究瓷片上的有關紋飾,豁然開朗。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人們觀察最多,最為息息相關的一個天體。研究太極八卦圖,首先可知古人紀月的根據,便是月亮的盈虧。一年之中月圓十二次,月半圓(上弦、下弦)二十四回。我想這大概就是古人在陰陽八卦中,將陽爻(—)定為十二,陰爻(- -)定為二十四,作為結繩記事的依據。以后便根據這些符號,推算月亮圓缺、天體運行和四季變化。
從這些瓷片上還可以看出,古人早就認識到月亮是旋轉著、運動著的天體。“陰陽魚”首尾相抱,給人們視覺便是一個動態的圓球。如圖片3更典型,干脆繪成一個旋轉著的天體,而且是一個燃燒著的火球。所以球形四周是彌天火焰。這與道家靜態的太極八卦,有著明顯的不同。
從天文學的角度分析,這些殘缺的古瓷片,竟給人帶來了許多的信息。其所反映的正是中國古代的科學觀、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至于一些人把太極八卦用作占卜,宣傳唯心的天命論和封建迷信,那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