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了七代 木偶工藝品還能刻多久
2012/11/6 15:11:5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71歲的徐竹初是個沉默寡言的人。
呆在他的木偶世界里,徐竹初可以一連幾天不說一句話,“因為他覺得,跟人說話的時間多了,跟木偶說話的時間就少了。”徐竹初的兒子徐強說。看到人們的贊嘆,聽到人們的笑聲,這是徐竹初最開心的時刻。“這次到北京舉辦展覽,看大家對木偶那么感興趣,父親很激動,話說得太多,結果住進醫院。”
長年與木偶為伴,徐竹初常常將自己當成木偶,也將木偶當成自己,“它笑我跟著笑,它愁眉苦臉,我刻起來心情也憂愁,好像我的性格、我的心情跟整個這個木偶心情是融合在一起的。”徐竹初說。
“誰說‘木頭人’缺乏感情?在雕刻家徐竹初的刀下,尊尊木偶皆神態活現,性格鮮明。”***報紙盛贊。“木偶不是‘木頭人’。俗語說,千言萬語,抵不上眼角一瞟。”徐竹初說:“刻木為偶,以偶做戲。木偶是與觀眾見面的,因此,‘木頭人’既是木頭,又要是‘人’。由于是偶,表情固定,不會說話,所以雕刻木偶選定最有代表性的表情非常重要。表情選得精當,可抵千言萬語。”
巴掌大的木偶凝聚著民間智慧,也折射古老技藝一路前行的風霜雪雨。一個木偶問世,要經過10多道工序,其中僅上色工序就要反復20多遍。在每一個活靈活現的木偶背后,都有著千年歲月的滄桑背影,站著每一位嘔心瀝血的先祖的高大身形。
起于晉而盛于唐的漳州木偶雕刻可謂經歷了千年沉浮。漳州地勢險奇,三面環山,一面向海,腹地崇山縱橫,濱海峻嶺交錯,交通極為不便。人們生活波動,禍福難料,因而“敬天禮神,崇鬼尚巫”之風極盛。古老神秘的傀儡戲在民間廣泛流行,木偶制作技藝因而盛行。閩地自1300多年前始建漳州以來,這里便到處活躍著木偶戲班,每至年節,風俗尤盛。
漳州有一條街叫“北橋”。這里是木偶、泥人、玩具的集中產銷地,人稱“尪(音汪,短小也)仔街”。街上有10多家制作木偶、佛像、泥偶、泥玩具的作坊。當時各地的小商販都到這里來批量進貨再轉運到外地去銷售。逢年過節漳州大街小巷都是泥人、木偶、玩具攤。徐家早在明末清初就在這條街上開有佛像木偶作坊。“我們在木偶堆里成長,從小和木偶交上朋友。”徐竹初說。對木偶耳濡目染讓他從小就對這門手藝獨具深情。
從徐氏木偶的第一代算起,200多年來,木偶制作技藝薪火相傳,到徐竹初和徐強,已是第六代和第七代,木偶是徐家生活的重要部分,歲月的起伏跌宕、世間的冷暖炎涼、生活的善惡美丑、生命的榮耀與衰微……在徐氏木偶中被鮮明地雕鏤著。
而今,這鐫刻著世間百態的木偶已聲名遠播,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象征,走向世界各地。除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外,英、法、德、日等很多國家的博物館都收藏了徐竹初的木偶作品,新加坡的國家博物館還專門設立了他的一個分館,他的木偶還作為國禮被贈送給許多國家的領導人。
然而,徐氏木偶極盡榮耀的背后,卻有著諸多的思慮和擔憂。傳統木偶劇觀眾嚴重流失,今天的人們還有沒有閑心把玩木偶?漳州木偶仿佛無線的風箏,不知道會飄向哪里?木偶雕刻費時費力經濟上卻沒有好的收益。對有些人來說是無價之寶,而對更多的人來說一錢不值。懂得欣賞的人越來越少,這個傳承了千余年的技藝,現在面臨著傳承的困窘。
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徐竹初一直在尋找突破傳統工藝發展的辦法,而年輕氣盛的徐強則希望將這項祖傳技藝變成文化產業。他們進行過很多嘗試,比如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擴大徐氏木偶的影響力;比如增加木偶的時尚元素,吸引年輕人的眼球;比如借助有關方面,將木偶藝術介紹到小學課堂,在孩子們中間尋找受眾……“困難重重,效果都不太理想。”徐強感慨。對此,飽經風霜的徐竹初卻表示理解:“在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上,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自己能夠解決的。中國民間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還需要我們精心培育時代的土壤。”【原標題:傳承了七代 木偶工藝品還能刻多久】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浪 200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