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然
傳承和創新是傳統工藝發展的永恒話題。傳統工藝的發展既不能脫離傳統盲目地創新,也不能忽略創新一味地守舊,要以對新的發展時代的理解和體驗,在傳統的傳承中融合時代新的價值需求。
前不久,筆者參加了2016年法藍瓷陶瓷設計大賽在北京舉辦的啟動儀式,算起來這個由臺灣創意陶瓷企業舉辦的賽事已經走過了10年的歷程。自2007年開辦以來,法藍瓷陶瓷設計大賽從我國臺灣走進大陸,又走向國際,共吸引來自全球超過30個國家、近萬名的陶瓷設計愛好者報名參賽,不僅宣傳和強化了法藍瓷的企業品牌,最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圍內傳承和發展了陶瓷工藝這一中國傳統工藝,而這也是法藍瓷陶瓷設計大賽設立的初衷。法藍瓷陶瓷設計大賽之所以能成功舉辦10年,并且一直被眾陶瓷設計愛好者追隨,以及該賽事在吸引和培養新的陶瓷藝術人才與推動陶瓷藝術未來發展兩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背后的推動因素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在遵循陶瓷工藝生產規律和自身運作方式的基礎上,在契合陶瓷工藝自然衍變的前提下,可以將傳統的工藝技術導入到當代社會生活及市場機制中來,使之能夠創造社會財富和市場價值。這是延展陶藝這種傳統工藝生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陶藝作為一門傳統手工藝有著特殊的生產方式,但這種生產方式恰恰是不符合工業社會“標準化”“機器化”的基本特點的。在發展傳統工藝的過程中,雖然不能盲目地追求產業化、市場化和商品化,但還是要積極考慮市場的影響因素,畢竟與市場接軌不僅能擴大陶瓷工藝的影響力,而且也吸引和培育了大量的陶瓷工藝人才,因此,陶瓷工藝在生產過程中既不能落入現代產業發展模式的窠臼,也不能閉門造車,脫離市場。
另一方面,市場中工業機器化生產的“短板”也需要由傳統工藝轉化而來的新的文化生產力來彌補。工業機器化生產的產品單一、雷同,缺乏個性,不能長期有效地活躍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的需求也逐漸從“實用”提高到對審美和品質的追求,因此,傳統工藝可以利用市場的杠桿,依托文化創意生產模式轉變成新的文化生產力,彌補機器化大生產產品的不足。陶藝工作者要專注于設計實務與市場影響的結合,積極創業,創作出具有市場性且能改變生活的作品。質沿古意,文變今情,這就要求陶藝工作者除了要具備精湛的陶藝技術,更要有獨特的市場觀察力,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如此才能把陶藝技術真正發揚光大。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藝研究所所長鄭寧、法藍瓷設計師蔡智琨曾談到一些設計想法,他們二人都提到了在關注市場概念的同時,更要使設計作品融入生活。因此,陶瓷藝術絕對不僅僅是被觀賞的對象,它們應該走入人們的生活,要注重把人文情懷、文化內涵根植在設計當中,這樣,這些作品才能真真正正地與人打交道。
發展傳統工藝要轉變理念,積極創新,我們除了要在文化批判和人文訴求中重新探討其重要性,勢必還要在其自身外部尋找突破的路徑,那就是針對現代文明的技術市場傾向,在不違背傳統工藝生產規律的前提下,通過與技術和市場有機結合,由文化建設領域轉到審美實用的社會實踐領域,重新發展成為推動社會文明和民族復興的強大的文化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