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工藝 >> 收藏與交流 >> 瀏覽文章

淺談宋代建窯兔毫盞的真偽

2015/2/10 18:52:50 點擊數: 【字體:

淺談宋代建窯兔毫盞的真偽

 

  “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這是宋代的大書畫家黃庭堅對黑釉“兔毫盞”的贊譽之詞。還有蘇東坡、蔡襄、宋徽宗都對它有過流傳至今的贊美之句,為何一只小小的黑釉碗在當時會受到如此之多的名人雅士,甚至皇帝的關注與稱譽呢?

  這是由于宋代當時人們飲茶、斗茶之風的盛行所致。而那黑如漆器般的“兔毫盞”釉面上所現出的絲絲黃褐色的自然紋理,給當時盛行此風的人們帶來了一種神奇、美妙的全新感覺,使人們在視覺上得到了一種極大的享受。正如宋代的大名士蔡襄在《茶钅錄》中所說的那樣:“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代的建安就是現在福建省的建陽縣,而燒造年代不會晚于北宋雍熙年的黑釉“兔毫盞”就出自于建陽水吉鎮的池中,后井二村的蘆花坪大路后門和源頭坑等處。“兔毫盞”的出現,有它的特定的時代意義,因為它符合了當時人們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符合了宋人那種恬淡典雅,但在平靜中求變化的審美情趣。加上在宋代它的成品率就不高,“物以稀為貴”,因此“兔毫盞”在當時就被許多名人雅士所珍藏,成了“茶家珍之”的寶貝了。

  在宋時就享有很高聲譽的“兔毫盞”,對于現在的許多古陶瓷愛好者來說,對它的認識只不過是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那時候就知道一個黑釉土碗能值幾千塊錢。當然,那時也決對不必擔心有贗品出現,但是一種東西一旦有了價,有了市場的需求“利益驅動”就成了最好的潤滑劑,于是在九十年代起就有了仿宋“兔毫盞”的出現。近幾年來,隨著造假者在胎、釉、做舊處理等技術上的突飛猛進,可以說目前的仿宋“兔毫盞”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水平了。有的仿品甚至能讓許多專家都打了眼,害得許多老行道們都“晚節不保”大丟臉面。

  由于魚目混珠,真假難以辨認,搞得目前各地古玩市場上的“兔毫盞”都幾乎無人敢于問津,許多愛“盞”者只能對它敬而遠之,望“盞”興嘆了。這就極大地損害了廣大收藏者的投資熱情。

  本人由于較早就接觸到宋代“兔毫盞”,近幾年來也經手過不少,因此在這里將多年來對“盞”的一些認識,辨偽方法與同好共同探討,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對愛“盞”者有所幫助。

  一、看外觀(造型)。宋代“兔毫盞”一般以斂口和敞口兩種為多見,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處向內凸起圓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處無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黃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處自然垂流成滴珠狀,型號有大、中、小三種,最常見的是中型,口徑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為多。造型敦厚古樸,線條自然流暢,修坯隨意大方,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意煥然的感覺。

  仿制品的外觀過于規整,胎釉稍薄,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比宋代的“盞”尺寸略大一些,過份靈巧,古韻不足。

  二、看胎體。宋代“兔毫盞”的胎土是用當地富含鐵質的瓷土,盞壁的厚度約0.2—0.8厘米左右,最厚處在底部超過一公分,因此上手較沉,有很明顯的壓手感。由于當時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較現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沒能完全粉碎的較大顆粒,顯得略為粗糙。在燒制過程中由于受到窯內一氧化碳的影響、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堅硬、重如鐵渣。宋代“盞”多修胎較草率,經上釉燒成后還能見到修胎時留下的棱角痕跡。底足淺挖近似實足,圈足內常見留有少許淺黃色的墊餅殘跡。這些殘跡有的由于和胎土燒結在一起,所以很難將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與宋代有別,胎土加工過細,胎也修得過于整齊,胎壁稍薄,外觀修得弧度過圓,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燒成條件與古法大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龍窯和用松木等木料來燒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較淡、細,沒有宋代的那種粗、紫、黑、堅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我們目前所能夠見到和接觸到的宋代“兔毫盞”無一不是出土之物。這些在地下沉睡了幾百年的寶貝,身上都會不同程度地帶著時間給它們留下的印記(受土壤中各種物質侵蝕的痕跡)。這就成了我們辨別真偽的又一重要依據。在“兔毫盞”1310±20℃的燒成溫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動,口沿處的釉較薄,并且多呈黃褐色,它的主要成份為三氧化二鐵,因此所受到的侵蝕也比較嚴重。當我們用手撫摸口沿時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覺;在5—10倍放大鏡的觀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條狀的侵蝕痕跡,嚴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見時隱時現的露胎處。

  有的仿制品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特地用金剛砂輪、砂布之類的東西將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這種人為的方法與自然的侵蝕所造成的剝釉有著很大的差別(只要我們細心一點觀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別出來)。

  宋代“兔毫盞”上的褐色“兔毫絲”是鐵晶體的聚集物,它們與黑色釉的區別就是在于同樣的條件下,這些“兔毫絲”所受到的侵蝕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嚴重得多,因此當我們將一件宋代“兔毫盞”置于手中撫摸它的釉面時就有一種凹凸不平的感覺,在對著光源以45度角觀察時,就能夠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絲”都是凹陷于黑色的釉面之下的。這就是幾百年的歷史給它們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為之的。

  仿制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與褐色的“兔毫絲”都是同在一個平面上。近幾年來,雖然也有許多造假者用強酸等化學物質來進行釉面的做舊處理,但這種做法的后果是使整個釉面都受到損壞變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種含蓄的溫潤的特有質感。宋代“兔毫盞”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燭淚般,厚而不規則的凝結在圈足兩厘米左右處,參差不齊顯得非常自然生動,很有一種古樸的原始味。而仿制品的垂流釉則過于薄,過于整齊,距圈足較近,顯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

  對于古陶瓷的鑒別,說起來也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只要我們耐心地多看、多問、多上手,通過對造型、胎、釉、紋飾和老化(舊)程度的細心觀察,就可以漸漸地積累起經驗,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做到去偽存真,這樣就能夠在古玩收藏、投資這個領域里自由地遨游。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石獅日報(2003-07-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