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形香囊
又是一年端午到,五顏六色香囊俏。香囊又叫花囊、香袋、荷包,亦稱香包、佩幃、容臭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在我國古代,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鐘情。
香囊不僅是古老華夏“男耕女織”文明的具體體現,更是綿延千年的中國”女紅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那些精美的刺繡圖案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婦女們的智慧,也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香囊質地種類很多,有玉鏤雕的,金累絲、銀累絲、點翠鑲嵌和絲繡的。其形狀有圓形、方形、橢圓形、棱角形、葫蘆形、雞心形、石榴形、桃形、腰圓形、方勝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用料多以絲綢或彩布,線絮全為五顏六色的彩線。工藝講究,需裁剪、刺繡、挖補、粘貼、纏繞、吊絮、穿珠、打結等,其針工細密,繡中見美,玲瓏可愛。其圖案多姿多彩,有渲染愛情婚姻的,如“鳳穿牡丹”、“鴛鴦戲水”、“魚戲蓮”、“蝶戀花”等;有期望多子長壽的,如“金瓜童子”、“榴開百子”、“麒麟送子”、“麻姑獻壽”、“五福捧壽”等;有展示吉祥瑞獸珍禽的,如“龍鳳呈祥”、“松鶴延年”、“鯉魚跳龍門”、“十二生肖”等。不同的主題表達著不一樣的情感,人們在五顏六色的絲線間傳遞著情感,寄托著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訴求,滲透著“祈福避邪”的象征意義。
今天,這五彩繽紛的香囊已成為收藏者對于民俗文化的一種追求和珍藏。人們在世代傳承中,已將民俗作為無需更改的精神需要和生活習慣。香囊這一民間工藝品不僅與藝術創造、民眾生活有著必然的聯系,還與民間信仰緊密相聯。人們在想象中期待平安、富足、健康,香囊所體現的主題也是民間信仰的永恒主題。可以說,香囊所體現的美,不僅包括其鮮明的形象和生動的形式,更包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如今香囊工藝精妙,題材豐富,多姿多彩,美不勝收。作為我國傳統藝術中的一朵璀璨奪目的小花,愈來愈受到玩家的青睞和追捧,目前正逐步登上收藏的殿堂,成為頗具情趣的收藏新寵。【原標題:香囊收藏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