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人名是什么樣子,我們不可能知道了,但通過一些處于原始社會的民族和文獻資料,可以推測出,當時的人名是非常隨意的,絕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追求典雅、講究內涵,應該是與現在的外號差不多。
在人口很少、活動范圍很小的蒙昧時代,
人們之間的交際面是很窄的。這時候只要能把周圍的人區別開也就足夠了,但是隨著人口的繁衍,生產工具的改善,這一群人經常要與別的人群發生接觸,區別族群又成為必要的事了。單個人的名,完成不了這一任務,于是產生了整個氏族的族名。
在人類征服自然能力極低、對自然界認識甚少的時候,原始的宗族意識普遍統治著人類的精神生活。這個時候,幾乎每個氏族都把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為崇拜物,并認為自己就是起源于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認為這種崇拜物是自己的保護者。這種被神話的物叫做圖騰。氏族的名稱,多來自于圖騰。
人們把神化的自然物,刻成藝術品,制成頭飾,編入舞蹈。圖騰是一個氏族最易于區別其他氏族的特征。以熊為圖騰的氏族,被稱為熊;以狼為圖騰的氏族,被稱為狼。這“熊”、“狼”是氏族名,也是每個氏族成員共同擁有的名。美國社會學家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中記載: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印第安科曼赤人,分為狼、熊、麋、鹿、鼠等氏族。傳說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鹿之野,黃帝驅使熊、羆、貔貅、虎等參加作戰,這些野獸并不可能是真實的野獸,而是以動物為圖騰的一些氏族。現存的姓氏中,有一些是以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一些非生物名稱為姓,如英美常見的姓氏“雷切爾”、“德博拉”即源于“母羊”、“蜜蜂”圖騰;葡萄牙的“拉波孔”(狐貍)、“洛博”(狼)、“卡翁”(狗)“萊奧”(獅子)等姓氏,日本的“龜、熊、虎、豬、鶴”等姓氏,也都同古代的圖騰有關。這種現象反映了姓氏與原始圖騰密切相關。
由圖騰演變而來的氏族名就是姓氏的雛形。據考證,現有的鳳、柏、龍等姓就是源自圖騰。但是,由圖騰轉化來的氏族名,還不能算真正的姓,雖然它具有了區別人群的作用。在人類婚姻關系達到一定的層次,人們對婚姻的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姓才產生了。
最早的人類處于蒙昧之中,生產力極低,與之相適應,最早的婚姻形式是血婚制。度過漫長的蒙昧時代,人類開始朦朧地意識到,血緣相近的配合,產生的后代體力、智力都很弱。
在人類認識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有意識避免近親性交時,區別血緣關系成為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時候,在歷史需要區別血緣關系的時候,姓真正的產生了。有了姓,能否通婚就很清楚了。
對于“姓”,《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因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這個解釋說的是,“姓”是個形聲字,其中的“生”只是表示讀音,意義是從“女”得來的,“姓”的本義可以理解為: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屬的共同標志。
我國古老的姓,如姬、嬴、媯、姜、姚、姒、、等,都有“女”旁,這些古老的姓也告訴我們,人類曾經有過以女性為中心的社會。“姓”字,由“女”和“生”組成,意思是,由母親而產生的。后來母系社會因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而退出歷史大舞臺,有一些帶有女旁的古老的“姓”字,卻一直留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