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那些默默消失的姓氏:曾有人姓"馬屎" 未能長久流傳

2015/12/14 10:24:17 點擊數: 【字體:

  ◎呦呦

  最近大熱的《羋月傳》激起了大家對先秦古姓的興趣,這個怪怪的字要怎么讀?又是什么意思?先秦古姓還有其他我們不熟悉的嗎?看起來簡單的姓氏,卻引出了這么多疑問。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姓氏”的發生、發展,看看那些曾經出現又默默消失的“姓氏”。

  先秦時期 能擁有姓的多是貴族

  早在混沌初開的傳說時代,“姓氏”就已經產生了,文獻可考的先秦古姓主要包括黃帝之子十二姓、祝融八姓等,大概有30個,其中既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姬、姜、子、嬴,也有看起來十分陌生的字,就像我們剛剛認識的楚國國姓“羋”,還有僖、姞、儇、隗等。雖然數量只有30來個,但先秦古姓中卻生僻字扎堆,要是多拍幾部先秦時期的電視劇,大家的生僻字庫容量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

  大家肯定都注意到了,先秦古姓這么少,這得有多少人同名呀,當時人的名又以單字為主,會不會叫聲“羋月”半條街的人都回頭呢?在這里我要告訴您,您多慮了。這一方面是由于先秦時期能擁有姓的多是貴族,庶民很少有姓;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古人名字中還有一個叫“氏”的東西。以如今而言,“姓氏”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但“三代之上,姓、氏有別”,春秋戰國以前,姓和氏可是分開的兩碼事兒。《左傳》中的一段話是對姓、氏差異最經典的解釋:“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簡單來說就是貴族生下來就有了姓,但只有有了封地才會有自己的氏。所以,只有嫡長子繼承王位、繼承姓,而其他兒子會以自己的封地為氏,可以說“氏”是“姓”的分支。就像《羋月傳》中也有出現的文學巨匠屈原,他的先祖是楚武王的兒子瑕食,瑕食的采邑在屈,后人就以屈為氏。所以屈原也是“楚之同姓”,和楚懷王同為“羋”姓,其姓名完整來說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姓用于“別婚姻”,氏用于“別貴賤”

  為什么古人要有這么復雜的“姓”“氏”兩層結構呢?因為二者的功能是不同的,姓用于“別婚姻”,氏用于“別貴賤”。“別婚姻”也就是說“同姓不婚”,這“同姓不婚”的原因,除了優生學的解釋,更為重要的就是通過婚姻可以結為親屬關系。我們的古人總是天真地認為只要是親戚,就一定會相互扶持,“同姓同德”已經不需要通過婚姻關系加以鞏固,而“異姓異德”要通過婚姻來結成聯盟。但隨著世代的更迭,同姓諸國間的親緣關系越發淡漠,這些所謂“同姓不婚”、“同姓相親”的原則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破壞了。魯昭公娶同為姬姓的吳國女子時尚要避諱“同姓不婚”的原則,遮遮掩掩地把她的名字改作“吳孟子”。到了晉文公公然攻打同為姬姓的衛國、曹國時,已經完全不念同姓之情了。

  與同姓之間親屬關系淡漠相反,同一氏的人往往能準確地說出先祖的世系,真正做到相互扶持。外人看到他們也能知道哪個是大兒子家的后人,哪個是小兒子家的后人,也就是所謂的“別貴賤”了。對于某一家族來說,姓族是虛體,而宗族是實體,“氏”才是重要的。可能正是由于“姓”“氏”兩層結果過于復雜,而“姓”原本應有的功能被一次又一次地踐踏,所以從春秋晚期開始,“姓”和“氏”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二者趨于合一。

  春秋晚期開始,姓氏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就是前面所說的“姓氏合一”,另一方面則是全民化普及。前面說到,原本姓氏都是只有貴族才有,庶族只有名而沒有姓。但到了動蕩不安的春秋、戰國時期,原本有姓氏的貴族可能已經淪落為了平民,而原本的庶族可能通過經商、做門客等方式提高了社會地位,也在積極為自己加姓。這樣一來,姓的數量一下子增多了,在類似《三字經》的漢代啟蒙讀物《急就篇》中就已經能看到單姓127個、復姓3個,比先秦時期30個左右的姓已經翻了好幾番。

  因戰禍、含義不雅等原因,一些姓逐漸消失

  表面上看起來,從先秦到今天,姓的數量大大增多了,但這其中有很多姓已經悄悄地不見了,這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首先,因為戰禍或其他禍端,一些姓要么人口銳減,姓氏消失,要么直接改作他姓,免受牽連。周王朝大大小小的封國不計其數,僅見于史籍記載的就有170余個,到了戰國時期僅剩下了七雄,160余個有名有姓的封國王族就失國、失姓了。到了戰國晚期,許多先秦古姓如“禿”、“儇”,已經像大漠中的時令河一樣,不知道消失在哪里了。司馬遷遭受宮刑后,他的兒子有的在馬前加了兩點水,有的在司字的左邊加了一豎,改成了馮姓或同姓,都與“司馬”家族劃清了界限。民國時期大量的滿族人改為漢姓,單單“愛新覺羅”就改成了“金”、“王”、“羅”、“艾”、“皇”等姓。現在,我們身邊的滿族人還用滿族姓氏的已經鳳毛麟角了。

  其次,由于某些姓本身的含義并不好,在使用中也逐漸拋棄了。當初庶族獲取姓氏的方式十分隨意,千奇百怪的姓都出現了,像“陶”、“屠”一類以職業作為姓氏的都很正常,但像“馬屎(矢)”一類十分不雅的姓氏不禁讓人大跌眼鏡。這樣的姓氏自然難以長久流傳,西漢末年的大司徒馬宮本姓就是“馬矢”,基本相當于現在國務院總理的大司徒怎么能姓這么不堪的一個姓呢,于是,馬宮就省去一字改為姓“馬”了。我們現在的姓氏統計中像“死”、“難”一類的姓的人口都只在千人左右,還呈遞減趨勢,也許再過上三五十年,這類姓氏也就沒有了。

  再次,帝王的意志有時也會讓某一個姓消失。比如雍正皇帝認為“丘”姓是對孔圣人的不敬,就勒令天下“丘”姓改為“邱”。至于某一個小的家族因為帝王賞賜而放棄舊姓的情況就更為普遍了。

  此外,少數民族也常常為了快速融入漢族文化而拋棄原本的族姓,改用漢姓。像北魏皇室從“拓跋”改為了“元”。遼代的后族看起來都姓“蕭”,其實是不同的契丹部族改為了同一個漢姓,他們原本的姓氏有“乙室”、“拔里”等等。明清以來,隨著《百家姓》的普及,更是有很多弱勢的小姓為求方便或攀親戚,就合并到大姓當中去了。我們常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實際上,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些姓氏已經或即將沉淪于歷史長河中了。

  迄今為止我國史籍中可查的姓要超過兩萬個,而目前仍在通用的約3000個。雖然姓氏的增減變化一直都在進行,但姓氏中蘊含的家族認同始終煥發著強大的力量。一部《羋月傳》讓我們了解了一個現今已十分稀少的古姓,而更多塵封在姓氏中的歷史掌故正等待著大家去探索,若有可能,不妨回家找找家譜,也追溯一下自己姓氏的來歷吧!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北京青年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