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中國古代姓氏文化禁忌你知多少

2014/4/22 16:56:58 點擊數: 【字體:

  中國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姓和名一樣,是代表個人和家族家族的一種符號,你知道多少古代姓名的忌諱呢?

  小時候看的《還珠格格》里,小燕子經常會說:“姑奶奶左不改名右不改姓”,最喜歡的就是小燕子的大俠風范。大家在人生路上忙忙碌碌、坎坎坷坷,都是希望別讓自己成了“無名小卒”吧!

中國古代姓氏文化禁忌你知多少

  然而重視名字的傳統,似乎也不是自古就有的。從殷代的甲骨文看,能考據出來的帝王名字,無非也只是隨便的以干支定名而已,例如武丁、太甲、盤庚等。隨便打開歷史一看,那些出將入相的不凡人物,他們的名字竟然會粗到“俗又有力”的地步。像司馬相如的小名竟叫犬子,范曄叫磚兒、桓熙叫石頭等等,這些大人物的小名竟然也不過爾爾。

  當然,這其實和現在民間仍然盛行的命名文化風俗一樣,將小孩名字叫得賤才比較好養。除了名字不免俗氣外,古人取名時對男女之別也不甚講究。今天我們只要一看到武雄、根旺之類的大名,就知道一定是昂藏七尺的須眉男子;而聽到淑貞、麗美之類的芳名,也一定會想像是娉婷可愛的窈窕淑女。但這種聯想在古代則不一定應驗了。例如《孟子?盡心篇》里提到,那位空手搏虎的勇士,大名竟然是叫“馮婦”;而《左傳》里第一位君王魯隱公,大名竟然是叫“息姑”。如果只依這兩位仁兄的“芳名”去想像,必然只會以為是女扮男裝,安能辨他是雌雄呢?

  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開始對自己的名字重視起來,總希望自己發達后,不因名字而被旁人看扁。尤其到了明清兩代,所有的市井小民,無論是發了財的暴發戶,還是坐擁地利的土財主,全都附庸風雅地改掉小名,搞些雅號或官名,企圖讓人另眼相看。所以當時坊間流行的小曲就這樣唱著:“糶米的喚子良,賣肉的呼仲甫,開張賣飯的呼君保,磨面登羅的叫德夫。”

  也就因為社會上流行這種“名”不驚人死不休的取名方式,所以真正有錢有勢的人,自然不希望那些本該叫阿貓阿狗的老百姓來魚目混珠,更嚴禁普通人在說話或行文中提到他自己的名字,甚至連相近的聲音都不允許。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后世流傳甚廣的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了。

  在歷史上最著名的為文反對避諱的,大概就是唐代韓愈的那篇《諱辯》了。話說唐代鄭王后人李賀,字長吉,7歲能詩,文名轟動一時,韓愈因而勸他去考進士。但等李賀中了進士后,其他人卻毀謗他說李賀之父名為“晉肅”,因為犯了“進士”的諱,李賀因此不該去考進士,韓愈就以《諱辯》一文為他申辯。其實早在《禮記疐曲禮》上便有“二名不偏諱”的說法,意即避諱只要兩個字不要完全一樣即可,更何況“晉肅”與“進士”僅是聲近而已。

  在以往的封建社會里,取名文化除了因避諱要注意字音之外,更要提防因字義造成的“犯上”或“謀反”等不當聯想。即使到了近現代,仍不時出現一些因“名”賈禍的故事。比如“文革”時就出現過因名獲罪的事件。1949年新中國剛建立時,有個姓李的農民就為兒子取名李愛國。后來第二個兒子出生時,他認為新中國不是強調人民當家作主嗎?因而取名叫李愛民。而為第三個兒子取名時,他又認為人民能當家作主,這一切都是黨的功勞,因而就叫李愛黨。這三個名字乍聽之下似乎還不錯,但“文革”一開始,這家人就倒大霉了。有人檢舉他的三個兒子叫李愛國、李愛民與李愛黨,分明就是他還在愛“國民黨”,于是將其批斗,讓其交代內心骯臟的思想。直到“四人幫”垮臺文革結束后,此農民才翻案重回自由。但他自己和三個兒子的一生,卻因這三個政治味太濃的名字,留下了永難痊癒的傷痕。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