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界,有黃帝之后、炎帝后裔、少數民族改姓三說,只是,經過千百年的演化變遷,謝氏后人多認可炎帝后裔一說。
在歷史上幾次大遷徙中,謝姓也在其中,形成了現在遍布全國的局面。
黃帝之后
黃帝后裔,任姓建有謝國
關于謝姓的起源,業內有三種說法。
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副主任、華夏謝氏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謝純靈表示,謝姓淵源三說之一是黃帝之后。黃帝的25個兒子中,得姓的有14人,其中有一任姓,任姓再分支,便有了謝姓。史書大都記載謝姓源于黃帝。
著名族史專家謝均祥在論述謝姓時稱,在《世本·氏姓篇》中記載:“謝,任姓,黃帝之后。”《國語·晉語四》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即12個胞族)。”其中第七為任姓。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謝國為黃帝后裔建立的一個小國。
炎帝之后
炎帝后裔,尊申伯為始祖
也有不少學者和謝氏后人傾向于將謝氏歸于炎帝之后。唐代林寶在《元和姓纂》說:“謝,姜姓,炎帝之胤。”宋代鄭樵的《通志·氏族略》也說謝氏為姜姓,炎帝之后。申伯以周宣王大舅的身份受封于謝地。
需要說明的是,申伯并不姓申,而是一種爵位,因他受封于申國而被尊稱為申伯,其本姓為姜,是炎帝四岳的后裔。
自唐、宋以來,為謝姓族譜作序者或謝姓修族譜自己作序者,大多稱謝姓為炎帝之后,申伯為始祖。如唐代謝肇在《謝氏宗支避地會稽序》一文中說:“謝氏本系出自炎帝,神農氏之嗣。”
謝姓的起源,還有第三種說法,就是少數民族改漢姓。《舊唐書》上記載一個叫謝偃的衛州人,本姓直勒氏。他的祖爺叫孝政,在南北朝時的北齊任散騎常侍,改姓謝。如今南方少數民族中如苗、布依等族中也有謝姓。
謝純靈說,現在,“承認謝姓是黃帝后裔、否認申伯是謝姓始祖”的學者和謝姓人越來越多,謝姓本是三元組成,不可能全是申伯后人。而且,謝國本為申國所滅,謝人淪為奴隸。申伯和謝人也只是君臣關系,并不是血緣關系。申國滅亡后,申伯及其后人仍姓申。但是,也應該承認,申伯改封謝邑并亡于楚后,申伯后人也有改姓謝的。
遷徙之路
申國被滅,謝人流落各地
縱觀歷史可以發現,小國被大國滅掉后,后人以故地為姓的情況頻繁出現。作為“姓氏制造機”的楚國,在滅掉申國、間接促使謝姓發展的同時,也給謝氏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荊焉。”申國的謝人除了一部分老弱病殘留在原地外,大部分人被當作戰俘遷到了淮河中下游。
另有一支到處逃難,陽夏(今河南太康)謝姓就是申國滅亡后從外地遷入。
唐河縣謝氏宗親會執行會長謝海亭說,還有一部分謝氏族人向北逃難,到了黃河下游。及至西晉年間,司馬氏各王公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八王之亂”。謝人又被迫南下,擴散到了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等地。
戰國時,河南謝氏有一支溯長江三峽西上,遷至四川涪陵,后又分為三支,分遷各地。漢代,謝氏的聚居地又增加了會稽郡(今蘇州)、下邳(今江蘇邳縣)、江西九江、章陵(今湖北棗陽)、牂牁(今貴州省境內)等處。
遠播海外
避中原戰亂南遷
遠播海外
現在,全國謝姓總人口1010萬,集中分布在廣東、湖南、四川、江西四省,大約占謝姓總人口的40.1%,其中,廣東是謝姓第一大省,占全國謝姓人口的13.7%。反倒是起源地河南,謝姓人口不多。
這種局面的出現,和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密不可分。
這時,就不得不提西晉王朝了。
西晉是一個很“神奇”的王朝,它的統治僅有短短50多年。
西晉短命,老百姓跟著它沒享福,盡遭罪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權力與土地的爭奪,害苦了老百姓。于是,中國歷史上漢族第一次南下移民潮出現了,其中,也包括謝姓。
永嘉五年(311年)九月,居于陽夏的謝衡家鄉戰火燃起,為躲戰亂,他帶著老婆孩子南遷始寧(今浙江上虞)東山。謝衡也被認為是會稽派謝姓一世祖。
第二次人口大遷徙已經是唐朝末年了。先是王仙芝起義,后是黃巢起義,為逃避戰亂,中原人士大舉南遷,謝姓也隨之涌入南方。
之后,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起義,率領數萬人入福建,創建閩國。隨同入閩的姓氏有27個,其中第9位即為謝姓。之后,謝氏遷居江西、廣東、臺灣等地。目前,謝姓在臺灣姓氏人口數量排序中名列13位。
明清時期,謝姓繼續外遷,除內遷國內各地外,開始遠播到中國香港及泰國、美國、菲律賓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