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家譜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記載姓氏的骨片。后來,家譜被帝王諸侯用于記載世系,成為了這些人的專利。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家譜成為世族之間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據(jù),從而很快發(fā)展起來。到了唐宋時期,民間私家修譜逐漸形成。明清時期,民間修譜已經(jīng)十分興盛。建國后,修撰家譜曾一度停止。
家譜蘊含著大量的人口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教育學等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資料,與正史和方志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三大支柱,家譜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著重要價值,而且對于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
修撰家譜有著不成文的規(guī)矩: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
據(jù)報載,我國歷代編修的家譜總數(shù)約5萬多種,有1/3流落到海外。目前我國內地收藏家譜最多的當數(shù)上海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