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堂號淺說

2014/7/9 16:03:11 點擊數: 【字體:

  堂號和郡望一樣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在舊時中國各姓祠堂正門上方,往往有一塊牌匾,上面寫著 "XX堂"。在海外的宗親社團和各姓聯誼會所,也往往掛有寫著"XX堂"的燈籠和牌匾。這就是中國人的堂號。

  堂號是什么?簡單地說,堂號就是祠堂的名稱、稱號。

  祠堂又稱為家廟,是中國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靈、舉辦宗族事務的公共場所。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一個民族。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給它取一個名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

  俗話說,樹大分杈。隨著生命的傳遞、繁衍,家族就會不斷擴大。擴大的結果是一些家族從祖居地遷居他處,另開基業,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會建立新的祠堂,來供奉最親近的祖先。于是,由一個祠堂又會派生出許多新的祠堂來。因此,象族譜有總譜、支譜一樣,祠堂也就有總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所謂大堂祠和小祠堂。

  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錢袋、燈籠等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及族別。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不僅漢族,許多遷居內地的其它少數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紇族的愛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內堂)等少數民族,內遷后接受了漢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績之典故作堂號的。

  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從功能上說,堂號的意義主要在于區別姓氏、區分宗派,勸善懲惡,教育族人。如果說郡望是高一級別的宗族尋根標志,那么堂號就比郡望堂低一級的宗族標志。郡望往往可以作為堂號,但堂號卻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個姓的堂號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數個多至數十個,但堂號往往有數百甚至上千個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開始走向統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展,一直在不斷的增加。

  各姓的堂號雖然很多,但也不是隨便亂取的。各一個家族的堂號,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據取名的依據和其用意不同,堂號又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類型:

  以地名作堂號:許多宗族喜歡以他們的發源地來作為自己的堂號,這在各姓中都是一樣。如王姓的"太原堂"、"瑯邪堂",李姓的"隴西堂",劉姓的"彭城堂"、"中山堂"。這些堂號,使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家族是從哪里發源來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號:這類取堂號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個堂名,就是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必須是有關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講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劉姓的"藜照堂"、吳姓的"三讓堂"。這些故事,往往都極富有教育意義,能使族人緬懷先祖,激勵斗志,奮發圖強。

  以道德倫理作堂號:這種取堂名的方法,是將一些教育族人勸善懲的詞語作為祠堂名稱。這類堂號在各姓氏中也比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幾乎各姓都有。因為中國人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這一類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實上沒有什么特別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號作為堂號:這種堂號在各姓中也都常見,但相對要少于前幾種。其方法是將某一祖先的某種有特殊含義的稱號或者居住地,作為本族的祠堂,如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詩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學者屏山先生劉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號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在傳統宗法社會中,它對于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后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中國傳統社會的終結,祠堂在中國大陸不是成了歷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號不可能再產生,但是,舊有的堂號卻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們的記憶中。

  近年來,隨著中國政府的開放改革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大陸宗祠被恢復,族譜被續修,因此,堂號再一次被人們抬了出來。不過,今天的堂號,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有的只是給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后人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于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對于早日實現統一大業,堂號都必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西部時報網(2011-12-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