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兩宋時期中原遷民

2014/7/9 16:16:41 點擊數: 【字體:

    北宋靖康元年冬(1126年),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次年四月,金國貴族在大肆勒索搜括后,俘宋徽宗、宋欽宗和宗室、后妃等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攜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北去,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1127年5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皇帝,改元建炎,是為高宗,南宋開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遷揚州,此后又逃到鎮江,再逃到杭州。據《宋史》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書記載,從金兵攻占東京到南宋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后的一段時間,中原人多次大規模南遷。東京失陷,城中官紳士民大批出逃;宋高宗趙構南逃,相隨“衣冠踣于道路者相繼”,跟著他南逃的人難以勝計。此期,大河兩岸抗金義軍作戰失利,有的投靠南宋,如王屋(今河南濟源市)人李興,率領所部義兵萬余人南渡歸附宋廷。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下,攻入揚州,大肆擄掠后,燒城北撤,繼又向浙江、江西和湖南推進,先前遷到江淮一帶的中原人被迫渡江繼續南移。宋高宗小朝廷一逃再逃,從杭州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又從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再從明州逃到定海(今浙江鎮海),復又乘船入海,漂泊到溫州避難。金軍一追再追,1130年破明州、定海,繼又自江西入湖南,掠潭州。后由于韓世忠、岳飛等將領以及義軍的奮力抵抗,金軍北撤,淮南始無金軍。1134年9月,金與偽齊軍大舉渡淮攻宋,“中原士民扶攜南渡,不知幾千萬人”,直至孝宗朝,“中原歸正人,源源不斷”。

    這次中原大移民,成批行動者持續約40年左右,上自皇帝,下至市民百姓,包括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文人學士,以及農、工、商等各行各業的人員,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范圍之廣,都超過了以前各次遷徙,自然所包含的姓氏也難以勝計。因南宋建都臨安,宋高宗曾一度駐揚州、鎮江、建康(今江蘇南京),而流民又多追隨南宋小朝廷活動,所以,此次南遷的中原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最多,其次還有遷到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者。

    遷往浙江的,主要是寓居杭州及周圍的一些地方,既有大批來自開封的北宋皇族、文武官員及各行各業的民眾,又有許多來自河南其他地方的移民,可謂“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南宋大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大駕初駐蹕臨安,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賈輻輳。”可見浙江、尤其是杭州是中原移民的重要聚居地。北宋政府曾在開封興辦許多大型手工作坊,僅軍器監就有工匠8500多人,這些官營手工作坊及開封眾多的私營作坊、商店等,大都隨趙構南遷,到杭州后恢復舊業。例如,北宋時開封著名的榮六郎印刷鋪、樂駐泊藥鋪、廂王家絨錢鋪等,都遷到了杭州;開封一些著名廚師南遷后也在杭州重開飲食業,其著名者有魚羹宋五嫂、血肚羹宋小巴、雜菜羹李婆婆、羊肉李七兒,奶房王家、南瓦子張家團子等。寓居浙江的官員、文人,見于《宋史》等書記載的即有許多。例如,蔡州上蔡(今屬河南)人謝克家,紹圣四年(1097年)進士,渡江后居杭州,高宋朝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洛陽人陳與義,徽宗時為太學博士,南渡后居杭州,官至參知政事,以詩著名;滑州(今河南滑縣)人康與之,南渡后居嘉禾(今浙江嘉興),高宗建炎初,曾上“中興十策”;汴(今河南開封)人曾覿(dí),渡江居杭州,孝宗朝除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權震朝野;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史達祖,南渡后居杭州,后為韓侂胄門下堂吏;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岳珂,岳飛之孫、岳霖之子,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府西北之金佗坊;楊次山,其先開封人,“祖漸,以遺澤補官,仕東南,家于越之上虞(今屬浙江)”;張九成,“其先開封人,徙居錢塘(今浙江杭州)”;開封人孫惟信,避亂徙居婺州,光宗時棄官隱居西湖(在今浙江杭州);開封人方淑,紹興(宋高宗年號)初進士及第,為德清(今屬浙江)縣丞,因喜愛溪山風光,遂在當地安家;姚夔,“先世居汴,宋南渡,徙家桐廬(今屬浙江),族敦詩禮,代有聞人”;俞山,“其先汴人,南渡家于攜李,故今為嘉興秀水(即今浙江嘉興)人”;明代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董玘,“其先汴人,宋之南,有諱康者,來家會稽之東小江,遂為會稽人”;茅瓚,“其先汴人,宋靖康末徙居錢塘”;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韓肖胄,“與其弟膺胄寓居于越(州治今浙江紹興)”;宛丘(今河南淮陽)人王逨,建炎(宋高宗年號)間隨父俁徙居余姚(今屬浙江);應天寧陵(今屬河南)人程迥,南遷居于紹興余姚;信州弋陽(今河南潢川)人陳康伯,避亂舉家入浙;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人賀允中,南渡仕宋,官至參知政事,告老歸臺州(今浙江臨海);覃懷(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渡江居嘉興;呂本《江公曉神道碑銘》說:“江氏,族屬繁衍,散處海內,至宋,有某者,自汴扈蹕南渡,遂家于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袁偉《午塘閔公如霖行狀》說:“公諱如霖,字師望,午塘其號也,公之先汴人,宋寶慶(宋理宗年號)中,有將仕郎某者,避兵亂,徙家烏程(今浙江吳興)之晟舍里”。

    江蘇是僅次于浙江的中原人移居的重要地區。這是因為宋高宗趙構南逃時,曾駐蹕江蘇的揚州、鎮江、南京等地,南宋管理宗室的機構西外宗正司也先后遷至江蘇的揚州、泰州、高郵。遷入江蘇的河南人,見于史書及墓碑記載的,也大都是一些官員和文人,例如,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張巖,“徙家揚州”;洛陽人吳仁杰,徙居昆山(今屬江蘇);鄭州人張端義,徙居蘇州(今屬江蘇);瞿汝稷《趙公用賢行狀》說,明代常熟(今屬江蘇)人趙用賢,“其先世為宋宗室簡國公諱仲談,簡國(公)生朝請大夫諱士鵬,守江陰(今屬江蘇)軍,因家焉,十傳諱實者,贅于常熟錢氏,遂家常熟”;文征明《蔡先生羽墓志銘》說,蔡羽“其先家陳留(今河南開封),宋南渡時,秘書郎源自大梁徙杭州,又自杭徙吳,居太湖之包山(即今江蘇太湖中洞庭西山”;李東陽《屠公庸神道碑銘》說,屠庸“其先汴人,從宋南渡遷淮陰(今屬江蘇)人,再遷無錫(今屬江蘇)”;李賢《劉公鉉神道碑》說,劉鉉“其先汴人,宋南渡時,徙家于蘇,遂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顧清《沈先生濤墓》說,沈濤“先世以醫事宋,家汴京,有諱某者,當建炎初,扈(隨從)駕南渡,始家于長洲思陵”;王世貞《劉公畿神道碑銘》說,劉畿“其先以卿士佐用,遂為大族,代有顯者,至宋避戎,由汴南徙,居建康,數傳而元提舉順之榷(專賣)茶平江路,即平江之長洲,家焉”;李賢《高公谷神道碑銘》說,高谷“其先世居河南之懷慶(今沁陽市),有仕宋者,從高宗南渡,徙維揚(即今江蘇揚州市)”。

    遷入上海的河南人,主要見于后人的墓碑、墓志中的記載。例如,顧清《西園唐君禎墓表》說,唐禎“其先本汴人,宋建炎初,有貴一將仕者,扈駕來江南,僑居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之白沙里,其后子孫遂為華亭人”;費采《朱公恩墓銘》說,朱恩“其先汴之通許(今屬河南)人,宋南渡時,流寓華亭之七寶鎮”。

    徙居江西的河南人,如許昌(今屬河南)人韓元吉,仕宋,寓居信州(今江西上饒),孝宗朝累官吏部尚書;鄭州人趙蕃,“建炎初,大父旸以秘書少監提點坑冶,寓信州之玉山”;周必大,“其先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市)人,祖詵,宣和(宋徽宗年號)中倅廬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開封人劉功甫,“仕宋,為江西萬安丞,子孫因家焉”;洛陽人吳順之,以祖蔭入仕,紹興(宋高宗年號)初,知海州,改連州,終知靖州,后隱居于筠州(今江西高安);洛陽人李會,流寓吉水(今屬江西)。

    南宋文學家洪邁在《夷堅志》中敘述其見聞說:“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難,多攜家南寓武陵。”武陵即今湖南常德市。其實,當時移居湖南的河南人不只是武陵有,如開封陽武(今河南原陽)人萬俟卨(mòqíxiè),南渡仕宋,官至參知政事,紹興間避于湘沅(湖南沅州,今湖南芷江縣);開封人向沈,南渡后家于潭州(今湖南長沙);李芾,祖籍廣平,徙開封,宋南遷,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陽)。

    徙居湖北的河南人,如畢良史,初居汴,徙蔡州(今河南汝南),避亂僑寓興國軍(今湖北陽新)。

    遷入福建的河南人,分布于寧化、上杭、仙游、福州、建甌、建陽等地。如《崇正同人系譜》“陳氏”條云:“陳氏郡望稱潁川,宋末,中原士族紛紛隨帝室播遷,有陳魁者,率其族93人,移居福建汀州府之寧化、上杭”;《古瀨葉氏族譜》說,其先世“居光州固始(今屬河南),祖有葉炎會者,隨宋南渡,卜居仙游之古瀨”;又如,開封人王繼先,隨宋南渡,建炎初主管翰林醫官局,后被令居福州;滕員,“先世南陽鄧(今河南鄧州市)人,隨宋南遷,因居建為甌寧(今福建建甌)人”;滑州(今河南滑縣)人唐與之,南宋初徙居嘉禾(今福建建陽)。

    關于河南人移居兩廣的情況,王象之《輿地紀勝》說:“容介桂、廣間,渡江以來,避地留家者眾。”蔡絳《鐵圍山叢談》說;廣西博白縣自靖康元年后的十年間,“北方人流寓者日益眾”。又據《宋史》記載,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朱敦儒,北宋末年被召至京師,授之以官,屢辭不就,南渡后一度為官,后“避亂客南雄州(今廣東南雄縣)”;洛陽人陳與義,在宋室南渡時經歷了戰亂生活,曾“避亂襄、漢,轉湖、湘,逾嶺嶠(五嶺的別稱,即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庚五嶺的總稱,在湘、贛與桂、粵等省交界處)”,官參知政事,也是詩人。

    中原人自秦漢至兩宋的多次大規模南遷,為江南輸送了許多杰出的人才和大批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于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促進中原漢族與江南許多少數民族的融合,以及提高人口的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宋代以降,中原仍有一些人出于各種原因而徙居南方的,但已沒有大規模的南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華姓氏網(2011-12-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