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說某個家族地位顯赫,最厲害的表述莫過于稱該家族是“幾世幾公”了。譬如三國時的大軍閥袁紹,祖上就是“四世三公”。
其實,隋朝以前,這樣“榮者益榮”的現象并不少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種現象被稱為“門閥”。
而今天要說的“陳氏父子三宰相”,出現在科舉制十分成熟的北宋時期。他們生活過的地方,至今仍被稱為“宰相陳村”。
河南商報記者程國昌段睿超 文/圖
教子有方
科舉考試,成就“三堯”望族
陳朝滅亡之后,其后裔遷至全國各地。隋、唐、五代以來,陳姓的文官武將輩出,但最為顯貴的,無疑是北宋時期的“三堯”。
三堯,指的是北宋真宗時期的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三兄弟。他們同朝顯貴,兩人官至宰相,成為帝王股肱;一人當了節度使,鎮守一方。
他們的父親陳省華,也曾官至宰相。父子四人位極人臣,在此前的中國歷史上很少出現。司馬光在《陳氏四令公祠堂記》中曾寫道:天下皆以陳公教子為法,以陳氏世家為榮。
這樣的好名聲,持續到了元朝。著名雜劇作家關漢卿曾將這一段故事撰成劇本《狀元堂陳母教子》,贊揚“三堯”的母親陳馮氏教子有方。
陳省華父子四人曾生活過的村子,在今河南新鄭市郭店鎮,村子現在的名字仍為“宰相陳村”。
村子周邊,至今仍流傳著一首民謠:宰相陳,人地靈;石生像,列隊迎;陳公碑,傲蒼穹;崇孝寺,皇上封。
一門將相
父子同貴,一門三宰相
河南省陳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陳瑞松介紹,在“陳姓三堯”這一支的家族歷史上,“三堯”的父親陳省華有開基之功,“他和夫人馮氏培育的三個兒子同朝顯貴,將這個家族推向了鼎盛時期。”
“三堯”中,老大陳堯叟在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參加科舉考試,位列殿試榜首;老二陳堯佐在哥哥陳堯叟高中之前便已進士及第;老三陳堯咨是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科考狀元。
真宗、仁宗時,陳省華因為三個兒子的緣故,加上自己在做官時表現出來的才干,官居開封府尹。而在這段時間,其長子位居樞相,次子榮升宰相,小兒子也晉升為節度使。此時的陳家“兄弟狀元,一門將相,富貴爆天下”。
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陳省華病逝,享年68歲。朝廷追賜其為太子少師,追封其為秦國公(相當于一品宰相級別),而陳氏家譜上所說的“父子三宰相”也是從陳省華被追贈的榮銜而言的。
雖然父子四人都身居高位,但其在歷史上留下的政聲政績卻截然不同:陳省華及其長子、次子都留下了很好的名聲,最小的兒子卻剛愎自用,結黨營私,在嚴重阻礙了自己仕途的同時,也敗壞了家族的名聲。
宰相陳村
全村百余戶,均為宰相后人
如今的宰相陳村是個自然村,村里有100多戶人家,皆為陳省華后裔。
村旁路邊,一個寫著“宰相陳村”字樣的石碑立在那里,仿佛在訴說著這個村子的傳奇。
村民介紹,從祖上傳下來的說法是,村里人都是陳宰相的后人:當年陳省華父子四人去世后,都葬到了現在村子的邊上,后代為了給祖先守墓,就近靠著先人的墓地定居了下來。
后來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部分后人隨著逃亡的人流分遷河北,一部分人南下,但也有一部分人堅持留下,繼續為先人守墓。而現在村里的人,是當初留下來那一支的后代。
“三堯”的墓坐落在村邊的田地里,三兄弟的墓相鄰不過幾米,沿東西方向依次排開。從墓碑上的字樣可以看出,自東向西分別是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的墓。村民說,次序是按照長幼來排的。
據介紹,三座墓的墓碑都是陳氏后人前幾年新立的。村民說,舊社會陳氏墓地規模很大,去墓地的路兩邊立著石人、石羊、石馬、石虎等陪葬品。但由于種種原因,當年的陪葬品,如今已難尋蹤跡。
追根溯源
北宋望族:閬州陳氏
這么顯赫的家族,其先祖是誰?
陳瑞松曾收集過各地的陳氏家譜,但這些家譜對于北宋三堯世家的先祖卻是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們屬于宜都王陳叔明一脈,有人說他們屬于南郡王陳叔澄一支,甚至有人說他們是后主陳叔寶的后代,“但最權威的說法,應該是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蔡東洲先生的研究成果。”陳瑞松說。
蔡東洲的研究成果稱,三堯世家原先世居山東博州(今山東聊城市)。唐末天下大亂,而蜀中比較穩定,北方的衣冠大族多去蜀地避亂。三堯的先祖亦于此時來到蜀中,與避亂的衣冠大族不同,其先人遷至蜀中是為了追隨王建。
歐陽修撰寫的《陳文惠公神道碑》記載,堯佐“五世以上為博州人。高皇祖翔,五代時為王建掌書記……后棄官與閬州之西水,遂為西水人。”
所以,陳省華是不是南陳皇族后裔,目前沒有確鑿的史料證實,但他們這一支出自閬州是毫無疑問的。
閬州陳氏最終成為北宋名門望族,蔡東洲認為這具有標志性意義:五代之前沿襲察舉制度,門閥橫行,所以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五代之亂,徹底打破了門閥制,依靠考試入仕為越來越多的統治者所接受。三堯家族的興盛,是科舉制度完善后,依靠考試崛起的家族的典型代表。當然,陳省華夫婦對孩子的教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