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淡寧
盡管現(xiàn)在很少有人能全文背誦《百家姓》,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前八個姓氏,人們依然耳熟能詳。但這個順序,并非人口多寡的實際順序排列。眾所周知《百家姓》成書于北宋,宋朝皇帝姓“趙”,自然成為天下第一姓。而“錢”為何排在第二呢?
杭州錢镠研究會秘書長錢剛說出了這個秘密:“因為《百家姓》這本書,就是錢家后人修的啊。”
“不僅是錢姓,排在其后的孫、李、周、吳、鄭、王,都是錢王妃子們的姓氏。”錢剛說。
黃帝之后,彭錢不分家
全國一半錢家人都在浙江
中華民族總喜自稱炎黃子孫,“炎”為炎帝神農(nóng)氏,“黃”指黃帝有熊氏,黃帝打敗炎帝,使兩個敵對部落漸漸融合成為華夏一族。
“而我們錢姓,是黃帝之后。”錢剛說。
錢姓可以追溯至黃帝七世孫彭祖。這位史傳壽高880歲的壽星真名叫篯(古音jiān,今音jiǎn)鏗,后被堯賞識,受封于大彭,成為彭姓的祖先。而彭祖之子篯孚,在西周都城,任錢府(掌管錢財?shù)墓偈?上士(官名),篯孚就以“錢”為姓,所以彭姓與錢姓本為一家,民間至今也有“彭錢不分家”的說法。由于西周建都于鎬京(今陜西西安),篯孚必在京為官,所以錢姓也是發(fā)源于陜西一代。
全國目前錢姓人口約有300萬,排在全國第90位。而浙江地區(qū)錢姓人口有40余萬,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在浙江又以紹興、溫州、臺州、寧波(包括舟山)及嘉興地區(qū)為聚居地。而在嵊州的長樂鎮(zhèn),更是有90%以上的人都姓錢。除了浙江,錢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江蘇(包括上海)、安徽和山東等省,這些地方的錢家人,加在一起人數(shù)占了全國的50%以上。
“錢姓的發(fā)展在歷史上有兩個很重要的時期,第一個就是五代吳越國王錢镠所在的時期,這是錢姓最主要的人口擴張時期,也是錢氏多聚于江浙地區(qū)的原因;第二個時期就是北宋時,錢弘俶攜三千家眷北上,向宋太宗趙光義上表。此次北上,錢弘俶所帶的成年男性約有2500人,北上后,這些錢姓男子被分配去全國各地做官,這是錢姓遷徙全國的主要原因。”錢剛說。
家風之中讀書為首
成就錢氏人才輩出
眾所周知,吳越錢氏可謂是眾里輝耀。就近代來說,最著名的是“中國三錢”: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杭州人)、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錢偉長(無錫人)、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湖州人)。旅美高級工程技術(shù)人員錢學渠與錢學森是堂兄弟,其子錢永健更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為什么錢氏出了這么多的學者?錢剛說,這是家風里崇尚讀書使然。
從錢剛那里,記者看到了錢氏家訓,在最首“個人”部分中,家訓寫道:“讀經(jīng)傳則根柢深,看史鑒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錢剛說,這是綜合了各地錢氏家譜中的家訓集結(jié)而成的,各地各版的錢氏家譜中,雖詞句有些許出入,但內(nèi)容大體相近。特別是教育子孫讀書這一方面尤甚。比如在1400年《青銅峽錢氏家譜》版中,就有“子孫雖愚詩書須讀”這一句。
這種倡導讀書的家訓,最早也是錢镠提出的。主政吳越國后的錢镠深感讀書之重要,因而廣納賢士,好學不輟。同時更是教育后代要好好讀書,強調(diào)“讀書為第一等事,讀書子第為第一等人。”(錢氏《居家規(guī)則二十四條》)。這種倡導書香的家訓,使得錢氏家族熱衷學業(yè),苦讀上進。在“納土歸宋”之后,錢氏的文人群體繼續(xù)不斷壯大,為官之人比比皆是。王安石在《臨川文集·內(nèi)殿崇班錢君墓碣》中也寫道:“錢氏之有籍于朝廷者,殆不可勝數(shù),而已才稱于世嘗任事者,比比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