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姓的來源:一,源于姬姓,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姬高隨周武王伐紂,立下戰功。西周建立以后,他負責清理冤獄,平反了很多冤假錯案,為“周初四圣”之一。姬高被封在渭水沿岸的畢地(今陜西咸陽北部),史稱 “畢公高”,其子孫后代以畢為姓。姬高之子畢萬后來到晉國當官,被封于魏地,其后代中有改姓魏者。二, 亦源于姬姓,是黃帝的小兒子禺陽之后。禺陽姓任,其后代中一支居于畢原(今陜西咸陽附近),由任姓改為畢姓。三,出自古代兄弟民族。如北魏孝文帝時鮮卑“出連氏”改為畢姓。如唐朝封西域畢國阿史那王子為畢國公,其子孫中有以畢為姓者。
彝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畢姓。
渭水兩岸是畢姓的發祥地。春秋時,畢姓在山西扎下根來。戰國時,畢姓進入山東。先秦時,畢姓主要在河南、山西繁衍。西漢時,河北的畢姓多了起來,廣西開始出現畢姓,山東東平畢姓成為當地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東平畢姓名人輩出。唐安史之亂后,京兆(今陜西西安)人畢宏遷入四川。唐代末年,畢姓開始大量南遷。北宋時,畢姓在安徽、浙江、江西一帶出現。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時,畢姓分別遷到陜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清乾隆年間,河南、山東的畢姓進入東北,福建的畢姓遠赴東南亞。
如今,畢姓人口在全國姓氏中排行第138位,約有122萬人,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黑龍江。
畢姓中最有名的當屬畢昇,他于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年-1048年)發明活字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北宋發明家畢昇是湖北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畢昇的活字印刷術。畢昇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的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有錯字還不易更正。畢昇的活字印刷方法簡單靈活、方便輕巧。
畢昇的活字印刷術首先傳到朝鮮,后來又由朝鮮傳到日本、越南、菲律賓。15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歐洲。1456年,德國的戈登堡用活字印刷技術印《戈登堡圣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19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澳洲,進而傳遍世界。
畢昇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逝世,與其妻李妙音合葬于湖北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睡獅山之陽。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
北宋發明家畢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