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一位殷姓人將上百封書信“悉擲水中”——
殷洪喬“投書”
殷姓的來源: 一,源于子姓,為帝嚳之子殷契之后。商朝第十代君王盤庚將國都奄(今山東曲阜)遷到殷(今河南安陽),故稱殷商。周武王滅商,封商紂王庶兄微子啟于宋,管理殷商遺民。微子啟的后代中有姓宋者,也有姓殷者。二,源于地名。禹州(今河南潁川)有一條河叫殷水,依殷水而居的人以殷為姓氏。三,亦源于子姓。西周初期北殷氏,與殷商始祖有血緣關系,其子孫后代中有以殷為姓者!
滿族、彝族、瑤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殷姓。
先秦時,殷姓的活動范圍很大。戰國時,魏國、衛國、秦國都有殷姓的足跡。秦朝末,殷姓主要聚居在河南野王(今河南沁陽)。秦漢時期,浙江會稽(今紹興附近)已出現殷姓。西漢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一帶,形成著名的汝南殷姓。三國兩晉時,殷姓由淮河向東南遷移,過長江,進入江南。唐宋時期,殷姓在江蘇形成大族。明朝時,殷姓已分布全國各地。
如今,殷姓人口在全國姓氏中排行第111位,大概有170萬人,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蘇、安徽、山東、湖北、河北。
與殷姓人有關的成語“付諸洪喬”、“咄咄怪事”均出自《世說新語》。東晉人殷羨,字洪喬,性格剛毅,憤世嫉俗。東晉永和年間,他被任命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離開都城建康(今南京)前夕,很多人托他帶信,他把上百封書信一一收下。行至石頭津時,他啟開這些書信,發現大多是囑托人情的事,他非常反感,一怒之下,把這些信“悉擲水中”,并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后人為了表示對殷洪喬的贊賞,將石頭津更名為“投書浦”。
東晉揚州刺史殷浩是殷洪喬的兒子,他與大將桓溫不合,王羲之勸他大敵當前應以國事為重,殷浩不但不聽,領兵北伐,屢戰屢敗,被流放到信安,他整天用手在空氣里比劃著寫字。揚州官民很好奇,跟在他后面細細觀察,發現只是“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此成語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