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qián——源于西周官名的姓
宋代編寫的《百家姓》,以國姓“趙”開頭,將錢姓排在第二位,說明錢姓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顯貴的姓氏。那么,錢姓產生于何時,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將錢氏列入“以官為氏”類,說:“顓帝曾孫陸終生彭祖,裔孫孚,周錢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陸終是帝顓頊的玄孫,而不是“曾孫”。因為“高陽(即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帝嚳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的妻子女嬇懷孕三年,剖腹產,生出6個兒子,“三曰彭祖”。彭祖是著名的大壽星,《世本》說他“姓籛(jiān尖),名鏗,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史記·五帝本紀》說“禹、皋陶……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彭祖被封于彭(今江蘇徐州市),建大彭氏國,后被商高宗武丁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稱為彭氏。彭祖的后裔有個叫彭孚的人,在西周任錢府上士(錢府,掌管錢財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職為姓氏,就是錢氏。因西周建都于鎬京(今陜西西安),而彭孚任官必然在京城,故錢姓形成于今陜西。
戰國時有隱士錢丹。秦朝有御史大夫錢產,子孫居下邳(今江蘇睢寧縣西北)。西漢有徐州(今魯南、蘇北一帶)人錢林,哀帝建平年間為諫議大夫,后因王莽專政,棄官隱居長興(今屬浙江)陂門里;錢遜,哀帝、平帝時任廣陵太守,后避王莽亂,徙居烏程(今浙江吳興)。此后,錢氏除部分分布于今河南、山東等省外,主要是在江南發展繁衍,其中,下邳、吳興錢氏人丁興旺,發展成為望族。唐初,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洲,有中原錢姓將佐隨從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宋、元時期,錢氏發展到今廣東、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時期,今上海、云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錢氏的聚居點,錢氏在南方分布相當廣泛。
唐末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錢镠,任鎮海節度使,896年擊敗董昌,據有今浙江及江蘇西南部、福建東北部地區,于907年被后梁封為吳越王,他自稱吳越國王,在位期間,曾征發民工,興修錢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有利于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吳越國共傳5主84年,末代國君為錢镠之孫錢俶,于978年獻所據之地歸北宋,被封為鄧王。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錢氏政權。
南朝宋有太史令錢樂之,元嘉中奉詔重新鑄造原為東漢張衡創制的渾天儀,后又作小渾天儀。唐代有詩人錢起,吳興人,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北宋有詩人錢惟演,吳越王錢俶之子;兒科醫學家錢乙,鄆州(治今山東東平)人;文學家錢易,臨安人,錢惟演從弟。宋末元初有畫家錢選,湖州(今浙江吳興)人,精音律,也能詩。明代有學者錢德洪,畫家錢谷。明末清初有錢謙益,在明為禮部尚書,降清后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其詩文在當時甚負盛名,家有絳云樓,以藏書豐富著稱;文學家錢澄之,通經學,著有《田間詩學》、《所知錄》等;還有南明大臣錢肅樂。清代有泖湖農民、漁民起義軍首領錢應魁,藏書家錢曾,學者錢大昕、錢塘、錢儀吉,書畫家錢灃,書法家錢坫,文字訓詁學家錢大昭,畫家錢杜,篆刻家錢松。近現代有植物學家錢崇澍,建國后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對中國植物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貢獻;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著有《文字學音篇》;還有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于此可見,錢氏人才濟濟,在許多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錢氏移居臺灣,始于清代。乾隆2年,安溪人錢甫,渡海入臺北;乾隆59年,錢子白在新竹開墾;咸豐6年,錢姓人與曾、詹、黃3姓合墾于今新竹縣橫山鄉田寮村。此后,閩、粵錢氏又有一些人遷往臺灣。目前,錢姓在臺灣姓氏中排名第92位。此外,清朝初期,臺灣曾幾次發生叛亂,新竹竹北新社的土著,屢次協助官兵平亂。因此,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賜予助戰有功的土著7姓,以示表彰。其中,第三即為錢姓。
為了進一步求發展,近代以來,一些錢姓人走出國門,徙居海外,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姓氏考略》稱,錢氏“望出彭城、下邳、吳興”。這是說魏晉至隋唐時期錢氏在這3郡形成大族,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彭城郡的治所在今江蘇徐州市,下邳郡的治所在下邳縣(今江蘇睢寧縣西北古邳鎮東),吳興郡的治所在烏程縣(今浙江吳興縣南下菰城)。
錢氏的堂號有吳越堂、錦樹堂、追遠堂、潛研堂。吳越堂、錦樹堂均出自五代吳越國國王錢鏐。錢鏐于公元907年被后梁太祖封為吳越王,其后裔以其封號為堂號,即“吳越堂”。傳說后梁太祖朱溫請他到汴(今河南開封),他不聽朝野的勸阻,毅然前往,結果不僅沒出危險,而且還被后梁封為吳越王。當他返回都城杭州時,沿街樹上掛滿彩錦,以表示歡迎他凱旋歸來。其子孫為紀念此事,便以“錦樹堂”為堂號。“追遠”,出自《論語·學而》中的“慎終追遠”,意思是祭祀先人,表示追念。清代詩人錢九韶,在祖廟落成時,曾作《追遠堂記》,其后代因以“追遠堂”為堂號。清代學者錢大昕,精研群籍,著有《潛研堂文集》,其后代因以“潛研堂”為堂號。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錢姓列為當今中國第89大姓,稱其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2%。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將錢姓列在第96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錢姓分布很廣,以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安徽較多,這5省市錢姓約占全國漢族錢姓人口的65%。錢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明、清時云南臨安府瓦渣長官司土副長官為錢姓,系哈尼族;世居爛泥河的清滿洲人有錢姓;臺灣土著賽夏族沙拉灣氏,漢姓為錢;今滿、彝、黎、哈尼、蒙古、土家等民族也都有錢姓。
錢姓的起源地西安,在陜西省渭河平原中部、渭河之南、秦嶺以北,隴海鐵路線上,是陜西省省會,為我國古都之一。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