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民族始祖太昊伏羲及中華本源文化

2016/8/10 15:18:29 點擊數: 【字體:

民族始祖太昊伏羲及中華本源文化

    一、伏羲民族始祖地位的確立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始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紐帶,也是神圣血緣觀念的具體表現。一個民族始祖地位的確立,有歷史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同時也是多種文化相互融匯的結果。中華民族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由多民族共同組成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始祖是國人歷經千百年反復審慎地選擇而確立起來的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的代表。 

    人們對于歷史的認識的本身也是歷史性的。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于民族先祖的認定,是從遠古的傳說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逐漸確立起來的。“三皇五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已逐步確立。“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農、黃帝之前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關于太昊伏羲的文字記載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出現,《左傳》、《管子》、《周易》、《莊子》、《荀子》、《列子》、《戰國策》、《國語》、《世本》、《逸周書》、《山海經》等先秦典籍都有關于太昊伏羲的表述。《周易·系辭下》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這段話全面系統地敘述了伏羲功業和始祖地位,影響甚大。 

    在正史中,司馬遷《史記》從五帝之首的黃帝記起,未為伏羲立傳,但他在《太史公自序》說:“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文化貢獻。到了東漢班固的《漢書》,則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世系從黃帝推至伏羲,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漢書·律歷志序》引《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諸語,認為“稽之于《易》,炮犧、神農、黃帝相繼之世可知。”并以太昊伏羲為歷史源頭,確定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為太昊。”這就是說,在古帝王系統中,只有太昊伏羲氏是“繼天而王”的,因而他是百王之先,炎、黃諸帝繼伏羲而王。 

    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是一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次為女媧、炎帝。梁代肖綺《〈拾遺記〉序》中說:“文起羲、炎”。其后唐高祖《修六代史詔》和唐太宗《修晉書詔》均以伏羲為中華文化的肇始者,所謂“伏羲以降,因秦斯及,兩漢繼緒,三國并命,迄于晉宋,載筆備焉”。至唐開元間,司馬貞為《史記》補寫《三皇本紀》,綜述、補充前世有關伏羲的文獻材料,成一篇較為完備的史傳。至此,伏羲在歷史古代典籍中歷史化的過程全部完成。 

    二、伏羲在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方面的貢獻 

    現代學者在解釋“民族”的意義時,越來越多地傾向于從種族血緣和文化傳統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我們在討論民族始祖的確認過程時,要同時看到這兩個方面的因素。歷代典籍對伏羲的文化貢獻所載甚多,這些貢獻歸結起來主要體現在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兩個方面: 

    首先,從民族文化的形成上來說,傳說伏羲始畫八卦,開啟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源。《周易》、《史記》等典籍記載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貢獻。《論衡·齊世》:“故夫宓犧之前,人民至質樸,臥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處,知其母不識其父。至宓犧時,人民頗文,智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凌弱,眾欲暴寡,故宓犧作八卦以治之。”描述了伏羲時代的社會狀況。《禮記·禮運篇》注引《中侯握河紀》談到與伏羲關系密切的“河圖洛書”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于河,遂法之畫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我們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礎。所以,可以說,伏羲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先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另外,傳說伏羲確立了天文歷法;發明網罟,教民漁獵;養六畜以充庖廚;造琴瑟,作音樂等。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創時的貢獻。 

    與中華民族另外兩個重要始祖炎帝和黃帝相比,炎帝是農業文明之初的代表,主要是對農業生產的貢獻;黃帝是農業文明進化時期的代表,主要是華夏各族政治和制度上統一的象征。而伏羲所代表的是比炎黃二帝更早的漁獵文明時期,是中華文化最早的源頭,是文明初始的象征。 

    其次,從民族血緣的凝聚上說,伏羲時代是一個部族融合的時期,史載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明血緣、別婚姻,純正血統。不同部族的人分別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各個部族相互通婚混血,從而奠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基礎。這是伏羲在民族血緣方面的偉大貢獻。 

    太昊伏羲氏還賦予了我們民族以總徽號——龍。《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大量文獻和考古資料均證明,伏羲“人首蛇軀”。蛇是伏羲氏的圖騰。中華民族的總圖騰“龍”,正是以蛇為基礎,匯合了多民族圖騰而成的。聞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龍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因部落的兼并面產生的混合的圖騰”。龍圖騰的形成,象征了中華民族主體血脈的匯聚和文化的奠基。從此,普天下的中國人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龍的傳人”,共同尊奉同一個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幟下,多民族團結和合,統一為中華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為中華民族血緣和文化的廣泛代表。 

    司馬遷從華夏大一統的觀念出發,在《史記》中把黃帝“著為本紀書首”, 并推演出炎黃世系,認為中華文明起源于華夏一族,從炎黃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這種一元論的文明起源說在幾千年的史學傳統中一直居于支配地位。然而,黃帝只是華夏族為加強對中原各族統領而產生的一個政治理念形態,“中央土也,其帝黃帝”(《淮南子·天文訓》),近一個世紀以來,隨著田野考古和對遠古各部族集團的研究,學界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運用遠古傳說與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相結合所追溯的遠古各部落集團及各部落集團的分化與融合等,都證明中華民族起源具有鮮明的多元性的特點。因而,以炎黃為代表的華夏文化為中華文明起源的唯一源頭的觀念應得到新的修正。 

    一般認為,中華民族早期血脈來自于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團。華夏族團的發祥地在今陜西省黃土高原,東夷族團的地域范圍在今河南東部和山東、安徽一帶,苗蠻族團地域以今湖北、湖南為中心。這三大族團互相斗爭,后又和平共處,到秦漢之際,歸于完全同化,形成中華族的主體血脈。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族團的代表,而從古代典籍的記載和民間民俗文化的遺存來看,太昊伏羲與華夏、東夷、苗蠻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即使在今天的民俗生活中,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仍保留著伏羲創世神話和祭祀人祖伏羲的習俗。所以,從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聚合、熔鑄的過程來看,伏羲作為我們民族始祖,更具有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上的廣泛代表性,更能得到構成本民族成員的廣泛認同,因此,有人認為以“羲黃”代替“炎黃”作為我們民族的共同始祖更為全面和符合實際。 

    太昊伏羲是人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選擇和確立起來的一個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他身上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基因,體現著一個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觀念的形成過程。而且“龍”圖騰是中華各民族大融合的典型象征,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真正源頭。

    三、伏羲文化的內涵 

    伏羲是我們民族的血脈之源、文化之本,伏羲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本源文化。從神話學、民俗學和傳世文獻的記載考察伏羲的淵源,可以看出伏羲源于世界本原的觀念。在大量流傳于民間的神話傳說中,伏羲與另外一個始祖神——女媧同源而異體,同為創世之神,是人類的共同始祖。伏羲形象的產生和他的創世功業,都是人們源于對文明事實的一種根源性的思考和探究,是關于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觀念的具體化。 

    作為我們民族本源文化的伏羲文化,體現了我們偉大民族的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合精神。從身體力行到抽象思維,從蛇圖騰到象征中華民族的龍圖騰,從單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為“有圣德”的民族領袖和創世英雄,作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發明創造者,作為各民族團結協作、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象征,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伏羲文化始終是本源文化,因其固有的創造性和實踐性,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認識世界的科學性,又使之具有強烈的多民族文化的認同性和強大的發展生命力。 

    伏羲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體,又是中華哲學體系、神秘文化與民間民俗文化的寶庫。各族人民對伏羲的崇敬和禮贊成為一種特色鮮明的文化現象,是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強大動力。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從物質世界到精神領域,從上層文化到民間習尚,幾乎無所不在,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心靈和意識深處,具有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生生不息、與時俱進的特點,塑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面貌,是中華文明的靈魂和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與源泉。在中華文明演進和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伏羲傳說與文化,是凝聚中華各族,孕育民族精神,塑造國民性格,開發民族智慧,推進民族復興的“元素”和動力,具有永不枯竭的親合力、感召力和紐帶作用與規范功能。 

    四、確認伏羲始祖地位的重要意義 

    有利于維系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幾千年來形成的以漢族為主體、各少數民族共同建構的一種民族向心力,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正如英國著名史學家湯因比所說的那樣:“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在中華民族凝聚力這個廣泛的概念下,所包含的主要是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共同習俗與血緣上的認同和延續等因素。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的伏羲和中華遠古文明的起始和源頭的伏羲文化,具有廣泛的民族代表性,應該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所以,我們今天研究和弘揚伏羲文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凝聚力形成的基礎和動力,更好地把握凝聚力發展的途徑和保障,并利用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動祖國建設和民族發展。同時,也更有益于團結和調動海內外同胞的共同情感,喚起普天之下龍的子孫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進民族團結、祖國統一。 

    有利于揭開中華文明之源。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又是唯一未曾中斷過的古老文明。中國早期文明是在沒有外來文明強烈影響的環境中,在自身的基礎上獨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華文明形成的基本模式與發展歷程,中華文明的特點與長盛不衰發展的原因是迫切需要闡釋的重大學術課題,也是世界古代文明史的重大研究課題。通過對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別是龍文化的起源、傳播和發展軌跡的深入研究,有利于進一步探究中華文明的源流發展過程。同時對于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激發愛國主義情懷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有利于滿足全球華人尋根謁祖的精神需求。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滿足人民物質財富需求的同時,還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中華民族安土重遷,有認祖祭祖的習慣,無論走到哪里,都不會忘記自己是龍的傳人。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保持的一個優良的“認祖祭祖”的傳統美德。通過不同形式對伏羲文化進行方式多樣的提升,開展“尋根祭拜”活動,對于滿足國人的祖宗崇拜心理,增進民族的整體親和力,形成世界華人合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利于弘揚和諧文化,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伏羲八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原點,八卦通過陰陽變易顯現的是“天人諧和”觀念。和諧思維是伏羲八卦的靈魂,從宇宙觀層面看,它提出了陰陽和諧統一的思想;從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層面看,它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從治國的根本思路層面看,它提出了以道德感化匯聚天下的思想;從實際操作層面看,它提出了在復雜情況中,如何實現和維持社會和諧狀態的具體方法和原則。伏羲八卦的和諧思想為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同時伏羲文化所體現出的多方文化融匯交流、多民族和合統一,也為我們今天加強民族團結,增進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了思想基礎。 

    五、加強伏羲文化研究的建議 

    對于伏羲等民族始祖的研究,應建立一種以文化為核心的歷史研究觀。文化是歷史的靈魂,歷史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載體。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不論怎么變遷,文化始終是這個民族所特有的傳統與精神,它在生活習俗的延續與發展中傳承,有著強烈的民族特征。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傳承下來的。因此,我們對于伏羲等民族始祖的研究,應當以文化為核心,重在對各個歷史階段中文化的產生、再現、發展與繼承方面的研究,更加重視思想與精神在歷史中的作用力,而不應囿于考證、修正、補充、完善歷朝歷代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真偽的論證方面。要認識到,對于伏羲、黃帝等民族共同先祖的確認與尊崇,是一個文化現象。民族始祖只是一個象征,或者說是存在于人們心中的一種觀念,他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其實并不重要;但由于這種對民族始祖的確認與尊崇,作為一種文化觀念和歷史傳統,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已經形成為一種穩定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陶鑄了我們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發揮了持久的、恢宏的凝聚作用,已經成為我們民族歷史不容忽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內容,因而就不能抱著虛無主義的態度漠視民族始祖在我們民族文化中的存在,而應該積極地承認、繼承和發展這種文化傳統,充分發揮其當今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整合地域文化資源,進一步挖掘和研究伏羲文化。據《左傳》和《帝王世紀》等典籍記載,太昊伏羲生于成紀(今甘肅天水),建都于陳(今河南淮陽)。伏羲氏族活動范圍包括今天的甘、陜、晉、冀、魯、豫、鄂、川、云、貴等省,其創立和倡導的古文明,影響到中原及華北、東南。散落在全國各地的近百處文化遺跡和無數的傳說,形成了今天以天水為代表的成紀伏羲文化圈,以寶雞為代表的關中伏羲文化圈,以河南淮陽為代表的中原伏羲文化圈,以山東泰山為代表的齊魯伏羲文化圈,還有以湖南、江西、重慶東部為代表的湘西伏羲文化圈。“羲皇故都”河南淮陽縣現存伏羲陵墓,“羲皇故里”甘肅天水市現存伏羲廟,兩地對于伏羲的祭祀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伏羲加強伏羲文化研究,確認伏羲人文始祖的地位,必須整合資源,攜手推進。作為伏羲文化資源主體的河南淮陽縣和甘肅天水市,有責任和義務溝通各個資源擁有地,在資料整理、學術研究、活動組織等方面攜起手來,形成一個覆蓋廣泛、影響深遠的大的伏羲文化圈,進而研究這個文化圈內文明傳承與伏羲文化的關聯點和關聯度,進一步認識伏羲文化的歷史地位。建議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主動加強與伏羲文化資源地的溝通與聯系,改變各地分而治之,分頭競爭的局面,以河南淮陽和甘肅成紀祭拜活動為主體,聯合各地舉行全國性的伏羲祭拜活動,以此提高伏羲在海內外華人世界中的影響力,逐步確立伏羲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地位。 作者:賈書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