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來自何方?我去向何處?”這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千古詰問。姓氏源流可以在一定層面回答這個艱深的問題。因為姓氏不僅是一門深奧學問,更代表了血緣關系看得見的傳承。
姓氏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符號,更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徽章。在中國人看來,姓氏是祖宗所賜,是一個人尊嚴的表現,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對于一個家族來說,姓氏就是凝聚一個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尋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黃帝與炎帝,因此中國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從這個意義上講,姓氏也是聯系全球華人的重要紐帶。
最新調查結果表明,在調查的4100個姓氏中,位列前三位的李、王、張,分別占中國總人口比例的7.4%、7.2%和6.8%,三大姓氏總人口均不超過1億人。
中國人的血脈之根
“請問您貴姓?”——姓氏不僅是中國人初次見面時必問的問題,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也不一般。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大約在5000年前,就有了姓。
姓產生于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系,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
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形成,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與鑒別子孫后代的歸屬。同姓內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為姓。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后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后代不利。此后,姓就是世襲的,由父系傳遞。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幾類: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
7.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恒,凡恒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暗藏遺傳密碼
中科院2007年1月發布了用兩年時間調查完成的《中國姓氏統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數量排序的“新百家姓”。主持這項研究課題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袁義達介紹,此次調查人群數量將近3億,覆蓋幾十個縣市,基本上涵蓋全國。課題小組總共花了兩年時間,找到了4100個姓,并對人數進行了統計。
袁義達解釋說,中國長期以來姓氏隨男,而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體,因此,Y染色體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樣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樣類型的Y染色體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這說明一個人文文化的現象和一個自然現象形成了一個巧妙的結合。
“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遺傳疾病只在同樣姓氏的人群中傳播,統計好姓名的數量和分布,對于研究人類遺傳學就有了很大幫助。”袁義達說, “既然姓氏反映了基因的傳遞,那么對‘姓氏基因’的研究就有望找出疾病分布與姓氏分布的關系、長壽因素與姓氏的關系,甚至找到藥物的姓氏差異。患同一種病,因姓氏不同吃不同的藥將來不是沒有可能的。”袁義達說注重個體差異正是醫學未來發展的方向。
在河南,研究組發現四個姓“難”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難”,當時研究組曾認為這個姓是筆誤造成,不具有統計意義,但韓國文化署聽說了這個消息后,異常驚喜,馬上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到中國。
原來,“難”姓在韓國人看來,就是自己的根源,“他們告訴我,河南曾出土過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記載一個鮮卑族官員的事跡,他的名字就叫‘難樓’,‘難’姓隨鮮卑北遷,松花江當時也改名成了‘難江’,隨后,這些姓‘難’的鮮卑族才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因此,河南這些姓‘難’的村民就被韓國人認為是自己的祖先。”
中國人中一直普遍存在著改姓的現象,這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用漢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發的和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遷移過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總人數中改姓人數的比例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況下改的姓,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種改姓現象可以認為是姓氏的突變,突變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傳遞功能。
尋根問祖到河南
形形色色的姓氏尋根追宗,全不能避開河南。因為《新百家姓》中,有73個姓氏能在河南找到發源地,而且有48個姓氏的主要發源地就在河南。河南處于河洛一帶,河洛是黃河與洛水的簡稱,也指黃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區,是中原地區最核心的部位。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會最繁榮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經是“人祖”伏羲、炎帝、黃帝、顓頊和帝嚳的活動區域,還是夏和商的國都所在地、政治與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河南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都與姓氏的開端、發展息息相關。正是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催生了這個“大姓的故鄉”。
著名姓氏文化專家謝鈞祥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有來源可考的4820個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占38%。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占漢族人口90.14%的前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個。概言之,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中國漢族人口的85%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海內外華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
例如,客家人是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西晉滅亡后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來的幾次大的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今天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人口超過1億,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及港澳臺地區;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客家人根在河洛,不少臺灣人和海外華人都稱自己是“河洛郎”,認定“根在河洛”。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大演講時提到:“在臺灣,我們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們大多是‘河洛郎’。”而洛陽的洛陽橋,正是客家人普遍認同的最初遷出之地的標志。福建省泉州市也有洛陽橋,位于泉州城東13公里處,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是客家人從中原南遷的遺跡。泉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無數客家先民就是從這里走向異國他鄉的。所以,無論是洛陽的洛陽橋,還是泉州的洛陽橋,對于客家人而言,其重大意義都是不言而喻的。
中國的奇趣姓氏
“東南西北本姓張”
東:東姓有五種來源。一種相傳是舜的七友之一東不訾之后;一種相傳是伏羲的后裔東蒙氏之后;另外高句麗姓氏也有東姓,后代遷到中原后仍姓東;也有些東姓是由土族的“什東加”這個姓改過來的;在臺灣土著、滿族、蒙古族等民族中也有東這個姓。
東姓目前在中國分布較廣,在江蘇海門、天津靜海、黑龍江、河北、遼寧、甘肅、青海等地均有分布,但人數不多。
西:西姓有三種來源,第一種是以國為姓,相傳古代有個西國,也有說是西陵古國,后來人們就把西當做姓。第二種說法,是說戰國魏國時鄴縣有個縣令叫西門豹,他的后代把“西門”這個復姓改成了“西”姓。第三種是由滿族姓氏改過來的,清朝滿族八旗中錫克特哩氏后來改成了西姓。
關于西姓的來源,在河北、山東交界一帶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明孝宗孝康張皇后為人機智賢明,曾輔佐孝、武兩帝成政事。而其兩兄弟張延齡、張鶴嶺卻仗皇親橫行鄉里。張皇后死后,在位的明世宗將其全家抄斬,部分子孫四散逃跑,為便于以后相認,他們按逃跑的方向由張姓分成了東南西北四個姓氏,所以也有“東南西北本姓張”之說。
目前,西姓在山東廣饒、鄒平、濰坊和安徽等地都有分布,但人數也不是很多。
南:南姓的來源較為復雜,據《史記》記載,夏禹的后代有以南為姓的;第二種來源,是說商王盤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南赤龍,其曾孫南仲在周宣王時為大夫,他的后代就以南為姓;第三種說法認為,春秋時衛靈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當成姓;第四種來源,也是說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高士隱于南鄉這個地方,他的后代就改姓南。
南姓在中國分布較廣,河南南姓尤其多,約占全國漢族南姓人口的75%。
北:北姓的來源有三種。一種是以地名為姓,據記載,在遠古有個叫北的地方,相傳黃帝把蚩尤部落的一些人遷到了這里,其后人就以“北”為姓;也有記載說,北還是高句麗的一個姓氏,高句麗姓氏中不但有北姓,還有東姓,由此推斷,應該是以方位為姓;還有一些北姓是由北門、北宮、北郭、北人、北野這些復姓改過來的。
目前,河北曲陽、山西汾陽、四川德昌,內蒙古的包頭都有北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