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鑒賞齊白石《貝葉知了圖》

2016/1/22 11:50:18 點擊數: 【字體:

鑒賞齊白石《貝葉知了圖》

      晚年的齊白石總被人們尊稱為白石老人。但也許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還是那個叫“阿芝”的小男孩。在齊白石晚年的繪畫題材中,大多都是兒童眼里的東西。比如兩只雛雞拔河般爭扯一條蚯蚓,螳螂舞足睥睨四方,老鼠窺燈油花貓伺后,真趣淋漓,天趣盎然。自然,也包括這幅作于1920年紙本設色的《貝葉知了圖》。

  炎夏園林,高柳古槐。大人們午夢未回,孩時的我們偷偷溜出,循聲捕蟬去了。于樹下,我因緣讀到了一幅蟬葉雙落圖。

  貝葉自梢頭翩然而落,它告別了詩意的棲居,轉眼間浪跡天涯。此刻吸附其上的蟬蟲仿佛依然沉醉,不覺葉落,一任葉落,抱葉而落,于空氣中擦出一道長長的音符。“余聲”混雜了兩種聲音。一為蟬鳴之聲。蟬正浸淫于飲露歡唱以致載葉飄落卻渾然不查。一路沉墜一路歌,及至落地余響仍流布空間。二為葉落之聲。貝葉背負鳴蟬。蟬兒雖輕,但對于脫枝的貝葉來說亦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生活的載負使貝葉于倏然下落中發出了生命的歡叫。葉欲報償與根的情義,蟬想追隨對葉的眷戀。不期然,卻合奏出一首生命的清響。

  蟬性居高食潔,文人好藉物遣懷。虞世南有“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駱賓王曰“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相反,當齊白石見到戛然墜地的蟬葉時,心中竟無一絲悲涼之意,而是寫出了“鳴蟬抱葉落,及地有余聲”的相當平和達觀的詩句。《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作者此刻之心一如鏡子,只作觀照,不為判斷。心不為境轉,超越了好壞、善惡、喜憂等狹隘的二元對立,才更接近于宇宙大千的實相。

  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不僅有較好的整體效果,還能細致入微地進行細部刻畫,其非常注重草蟲的體態結構,這反映出他極為細致的觀察和表現能力。所畫草蟲的關節轉承處都符合昆蟲的生長規律,其他部分也無可挑剔,甚至還畫出了蟲爪上的纖毛, 使草蟲栩栩如生,整幅畫作因此也變得極具動感。

  即便是動景,欣賞者一般也只看到定格于畫面那瞬間的動作。而我恍若看到了此畫中審美客體的一串連貫動作——從舍樹到落地的整個過程。葉柄沖下,葉尾高揚,隨緣自適,它正在空中。一聲短暫卻永恒的禪音鉆入我的耳際,貫通回旋。我不禁欲向上仰察密柳古槐的高枝,繼而向下探尋那厚樸廣袤的土地。清人湯貽汾云: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王顯的《東莊論畫》中曰: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氣韻之間;不在有形處,而在無形處。這幅畫的尺寸不止于22.5厘米×29.5厘米,而是上起高樹下至大地的全部空間。

  那零落的蟬與葉究竟去往了何處?我依稀聽到了遠方的,繁葉婆娑,巒林噪唱。那是世間永遠的,下一個夏天……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收藏拍賣導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