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藝圖釋像 寄情風流

2015/1/19 14:44:06 點擊數: 【字體:


藝圖釋像 寄情風流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摹本局部

藝圖釋像 寄情風流

《洛神賦圖》畫卷中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山川景物描繪展現空間美。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繪畫重要的發展時期。如果把中國繪畫比喻成一棵大樹,那么社會人文風俗就是這棵樹成長的土壤,其他姊妹藝術是她連綿交錯的根系。

    繪畫及宗教壁畫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之樹的主干初端。這時期從文化到生活方式,一改漢代的雄渾豪邁,追求超越世俗的風雅。人們以清談求風流——用簡約出奇且具有隱喻意味的語言表現睿智獨到的思想;讓思想超越事物差別,生活達到隨性依情。這促使當時清高、孤芳自賞的文人士大夫們紛紛拿起畫筆寫心抒意。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當時佛教依附于玄學清談,受到士大夫青睞,這也是文人士大夫愿意涉足繪畫的原因之一。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參與,繪畫脫離了先前裝飾、說教的功能性,轉向精神與理想的寄托與表達。繪畫從生活附屬品變成陽春白雪的藝術品。

    此時不僅人物畫成熟,山水畫脫離人物畫襯景成為獨立畫種,更促使山水畫在唐朝興盛并發展千年而不衰。當時印度笈多王朝佛教美術繁榮,印度畫師不斷來到中國,對中國佛教繪畫形式和繪畫技法產生很大影響。技法上,宗教壁畫中多彩艷麗的敷色和凹凸暈染法為后來工筆重彩的成熟做了充分準備。中國繪畫線的運用在這時期提升到新的高度,奠定了后面中國畫以線為主要表述語言的基礎。東晉顧愷之作品《洛神賦圖》,全畫用筆細勁古樸,線條恰如“春蠶吐絲”,內在含蓄,以表現意態為先。山川樹石畫法“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