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文章

河南文廟處處藏玄機(2)

2013/12/13 11:02:41 點擊數: 【字體:

  文廟作為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作為講述儒家文化具體而又極具代表性的視角,再度引發眾人了解的興趣。文廟里頭一池水、一道門、一塊匾額都是有想法、有講究的,可以說文廟處處藏玄機,文史專家鄭孝燮曾說:“托物寄人,托物寄史,文廟歷史文化價值在于它們是孔子思想文化的象征和寄托。”

  文廟慣例不出狀元不開正門

  2006年7月18日,記者站在郟縣文廟前,應該是正門的地方是一道紅色的圍墻,東墻上開一側門。兩天后在汝州文廟,看到應該是正門的地方是一道青灰磚墻,汝州文化局文管辦楊曉栓主任指著磚墻東南角說:“原來的大門開在這里。”河南府文廟也是設了東西兩側門。太康文廟亦然。這又是為什么呢?

  郟縣文廟博物館館長、孔子76代孫孔令公說:“照文廟慣例,一個地方出了狀元,當地文廟才打開正門。不出狀元,就永遠不開正門。起初是顯示狀元的尊貴,后來也變成文廟鼓勵學子的一種手段。激勵學子好好學習,早點把正門開開。但這個事也不是完全絕對的,有的地方也修了正門,因為沒出狀元,平時不開,有官員祭拜時才開。”孔令公指指郟縣文廟的圍墻,開玩笑地說:“這墻有意修得不結實,我就等著有人中狀元把它推倒呢。”鑒于清光緒年間的劉春霖已成中國末代狀元,這個圍墻看來是永遠打不開了。

  為什么文廟會有這種慣例?河大文學院王利鎖教授說:“文廟是禮制廟宇,必須符合禮制規范中尊卑有序、等級分明的原則。就像故宮,平時正門也是不開,只有皇帝才能從那里出入。“

  小小廟宇籠絡盡天下讀書人

  王利鎖教授說:“科舉制,使儒家學說與權力和利益發生密切關系,儒家思想的傳播得到嚴格的制度化保證。孔廟與官學一體化,并設于全國的州、府、縣,儒家教育開始普及化。統治者們用一座文廟,一個考試制度,像一張巨網捕捉籠絡天下讀書人。”

  每個到文廟求學的人,都要經過文廟前那半月形的池塘,它叫泮池,又稱泮水,是地方官學的標志。古時皇帝立的太學名辟雍,四周環水,中間筑起高地建堂,俯視其形,如同一塊中間有孔的圓形玉璧。地方的文廟規格降低,就以半水環之,稱泮池。秀才開學第一天,由各州、府、縣官率領繞泮池一圈,叫游泮。秀才入學也叫入泮。泮池上會架設一小橋,只有獲取功名者方可過此橋,得功名常稱青云得路,有些地方又稱那座小橋為狀元橋。

  泮池里會有淺淺池水,種些蓮花、養些魚,是肅穆的廟宇里靈氣盎然的所在。

  游泮池還有個規定,考中秀才者60年后還要重新游泮。在古代能夠完成這一心愿的讀書人恐怕不多。這有點像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你要有成就,然后還要活得足夠老才有可能被評上。

  文廟里還有一處特別的建筑叫魁星閣。魁星是傳說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重要的考試前,秀才們會到魁星閣拜魁星,祈求科舉仕途成功。

  河南四文廟中,仍然存留魁星閣的,只有郟縣文廟。郟縣文廟的魁星閣又名文奎樓、八卦閣,它所在的院落就叫文奎院。為清朝重修,樓閣高約14米,鎏金攢尖,半圓形隆脊,樓體兩層起架,八角凌空。孔令公說每個挑角處原來都有風鈴,風吹鈴搖,宛若天籟。

  此閣內原供有魁星塑像,面如黑鍋,綠眉倒豎,赤發蓬亂,長得那是“相當的丑”。他單腿獨立,一腳后蹺,右手高舉朱筆,左手執斗,這么酷的造型就是人們常說的“朱筆點狀元”。

  孔令公說,建此閣時,當時的縣令潘思光親自選址定位,這座樓閣上的攢尖和平頂山市香山寺的塔尖遙相對應,在一條子午線上,這算好風水。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代郟縣儒學培養出舉人百余人,進士20多人。

  古時官學課程設置是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所以往往在文廟外設有射圃,是用來教學生練習射箭的場地。

  在文廟中徘徊,那近千年來在這里穿梭往來、擠向科舉這條羊腸小道的儒子書生,進得門來雖然都做著“朝為種田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夢,但圓夢者終究寥寥。如不然,也不會有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種種怪誕現象,也不會有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寄美夢于鬼狐的憤怒書生。

  因為是唐太宗時開始建起一套粗線條的科考制度,后人常念誦兩句詩:“太宗天子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難怪大唐貞觀年間,唐太宗站在玄武門上,見到新進士魚貫而出要得意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高高殿堂演繹圣人神話的升起

  要使天下讀書人乖乖聽話,還得制造一個有力的武器,那就是將孔子圣人化,使儒家學說具有一種先賦的合法性。自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開始,孔子就被歷代統治者抬上了天,文廟也都按皇家的標準來修建,處處宣揚他的圣跡功德,成為后世閱讀孔子、了解時代的一部大書。

  大成殿是文廟里的核心建筑,這是孔子享殿。河南四文廟能夠作為同升“國保”,它們的大成殿都是重要得分因素。

  “大成”二字出自“孔子之謂集大成”一語。大成殿設孔子像,像前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牌位”,左右祭祀四配、十二先哲。秀才入學,先進大成殿拜謁孔子牌位,再至明倫堂向學官行拜師禮。

  曲阜孔廟大成殿四周廊下有28根石雕龍柱,明代徽州工匠在刻制這些石柱時還記下了龍的總數,共1296條。在這1296條龍的拱護之下,大成殿內,孔子和他的弟子四配十二先哲安居其中,盡情享受著人世間的頂禮膜拜。

  郟縣文廟大成殿也有龍柱。2006年7月17日,記者站在郟縣文廟大成殿前,看到廟制五間,并不特別高大,卻有一種盛世繁華耀眼,一種爛熟的文明才能散發的華貴氣息彌漫,這來自龍柱木雕和殿內的彩畫。

  大成殿外四根檐柱通體深浮雕騰龍,柱頂刻制獠牙虎面,俯視騰龍,龍虎相戲。走進殿內,所有的梁柱上,都用了煤黑色、靛藍色、粉白色三種礦物顏料,繪制出的云朵和大朵牡丹花襯出的滾龍,已非“生動”二字所能盡述。

  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評價說:“(木雕龍柱)在全國不多見,河南僅此一例,是清代木雕龍柱的佼佼者。它的彩繪是中原民間手法彩繪的精品,尤為珍貴。”

  郟縣人對這個絢麗的大殿也很得意。傳說清代重修大殿時,搞了招投標,徽派匠人和郟縣本地的工匠都中了標。四根龍柱各分兩根,也是一場比賽。雕了四五個月,“每天雕下的木屑還沒有他們吃的蒸饃多”,可見其雕工精細。雖然水平不相上下,因郟縣匠人更精細一些,就把郟縣人雕的兩根擺在正中間。

  傳說中透露出的信息是徽派匠人參與了大成殿的龍雕,而徽派雕刻的精細優雅舉世聞名。

  汝州文廟大成殿是典型清代建筑,殿內梁柱碩大,檁、椽、枋交替并錯,殿外斗拱、飛檐、雀替相互接力,笨重的宮殿變得靈巧了。整個構架具有較好的整體性,從力學上講,下部屬柔性結構,上部屬剛性結構,剛柔結合,對抗震十分有利。“自建成至今600年來,經受了數次地震沖擊,穩定性從未發生問題。”汝州文化局文管辦主任楊曉栓說。

  太康文廟大成殿前屋坡為兩斷式,這種構造加深了大殿的深度,擴大了空間。四個翼角挑角高而大,系南方風格,在中原地區較少見。

  記者看到大殿東、西兩山墻下部一米左右處使用了木質腰骨,木骨以上的磚大多完好無剝蝕,木骨以下剝蝕嚴重。太康縣文化局文管所所長姚艷云說:“因為豫東多潮多堿,所以要設計腰骨。”

  洛陽的河南府文廟大成殿,雖然正在大修,仍能想見當年的氣派。大殿坐落于高一米左右的方形平臺上,乃整個文廟的中心,氣勢俯壓前方,站在大成殿前,明顯感到前殿、東西兩排配房為其烘托、陪襯。從廟內存留的資料照片上記者看到,原來的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磚木結構歇山頂。四面飛檐,檐下三層斗拱,頂部綠色琉璃瓦與黛色吻脊,昔日風采依稀可見。

  “最可貴的是,據戟門現存的建筑結構和歷史文獻記載,洛陽河南府文廟古建群的始建年代在金元期間,因此有可能是我國最早的文廟建筑。”洛陽市老城歷史文化街區管委會主任李信中說。

  站在大成殿里,明倫堂前,感覺滿殿滿堂都是儒生的身影晃動,竊竊私語。端坐大成殿中的孔子卻靜默無言。科舉制壽終正寢后,這位老祖宗也經歷了從圣人到妖魔的徹底顛覆。到了今天,對孔子最好的紀念應是還原其本來面目——一個偉大的智者,一個謙遜的平民教育家。□記者盛夏文圖【原標題:“河南古代文化地標”——文廟系列之二 文廟處處藏玄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站 2006年08月15日
0
下一條:儒家興文廟建 說說河南的文廟上一條:沒有了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