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濟源 >> 文化遺產(chǎn) >> 文遺賞析 >> 瀏覽濟源

濟源秦渠媲美都江堰 五龍口古水利設(shè)施(上)(2)

2013/12/5 18:13:28 點擊數(shù): 【字體:

    對于都江堰,東方今報記者曾去探訪過。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父子帶領(lǐng)群眾修建的都江堰,充分利用當?shù)匚鞅备摺|南低的地勢,根據(jù)岷江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勢,乘勢利導,修建了這座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000年都江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后,慕名而來的中外游客絡(luò)繹不絕。

    位于陜西涇陽縣涇河北岸的鄭國渠,是采用拱形地下渠道,使渠壁拱卷有力,不易塌陷。后來,鄭國渠荒廢。1930年,此渠又破土動工,歷時近兩年,修成的涇惠渠繼續(xù)造福百姓。

    廣西興安縣境內(nèi)的靈渠,是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而濟源枋口堰的渠首也是敞開式無壩引水工程。更讓人稱奇的是,枋口堰渠首處是沁河的一個彎道,人們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彎道”原理。沁河水在經(jīng)過彎道時,泥沙石塊被旋到外側(cè),大量的泥沙石塊不會卷進渠道。

    據(jù)濟源市文物局建設(shè)工程文物保護辦公室主任秦勝利介紹,按照《沁河志》的記載,枋口堰是中國第一個“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利用“水流彎道”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

    這是枋口堰留給后人的歷史片段。千百年來,當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聲名鵲起、備受推崇之時,而枋口堰卻隱忍在古軹國的一處峭壁下。

    ●沁河入渠

    可能是巧合或者是其他原因,秦朝幾大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都有特殊之處。

    春秋時期,濟源曾經(jīng)是富庶一方的軹國。戰(zhàn)國時,軹城為晉國屬地。公元前4世紀中葉,“三家分晉”,軹先歸韓,后又屬魏。秦代實行郡縣制,設(shè)軹縣,軹城是秦國軍事重鎮(zhèn)之一。

    位于嶺南地區(qū)的廣西興安縣,則是湘、漓二水之源。

    雖然秦代統(tǒng)治今焦作、濟源地區(qū)的時間并不長,只有短短的59年。但在秦漢時期,濟源因其古軹文化,達到了文明的頂峰。另外,濟源地處司馬遷《史記》中所述的王者迭興的“三河之地”——河東、河內(nèi)、河南的中心地帶,是華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qū)。

    不過,秦漢時期,濟源重要的水源——濟水出現(xiàn)了淤塞,南濟和北濟更是“水脈徑斷,故瀆難尋”。

    發(fā)源于濟源王屋山太乙池的濟水,不但滋養(yǎng)了濟源、沁陽、溫縣沿岸的群眾,還流經(jīng)山東濟南等地,最后入海。古人把濟水與黃河、長江、淮河并稱天下“四瀆”。唐宋時,濟水已呈弱水氣象。隨著黃河的不斷南侵,最終奪取了濟水的河道,濟水就此消失。

    為了便于灌溉,秦國地方政府組織人力在山上砍一些木質(zhì)堅硬的大樹,再把大樹制成木板和木樁,便在今日五龍頭村的沁河南岸修建了這座簡易的枋口堰。

    沁河水被引向南岸后,灌溉了沁河出山口以下廣袤的良田,為大秦帝國提供了戰(zhàn)爭所需的糧草。

    ●歷史的見證

    從秦朝到明代,枋口堰歷經(jīng)十余個朝代的修建。

    秦時的枋口堰也有不足之處,制作工藝簡單,沒有任何控制設(shè)施,雖然見效快卻浪費水,而且木樁在水里浸泡時間長了很容易腐爛。

    三國曹魏典農(nóng)司馬孚奉詔重修,將枋口堰木門改成壘砌石門,應(yīng)該說這是一次大的進步。

    司馬孚不僅修繕了原先的灌溉系統(tǒng),還增加了排泄設(shè)施,使洪水來襲時,枋口堰可以排泄洪水,穩(wěn)定下游局勢。

    據(jù)史料記載,司馬孚修葺后的枋口堰,灌溉濟源、沁陽等縣千頃良田。

    歷史上,隋代對枋口堰的修建也有明確的記載。

    隋朝統(tǒng)一天下后,因連年戰(zhàn)亂,“中原蕭條,千里無煙”,枋口堰也年久失修,功能頹廢。

    公元590年前后,河北涿州人盧賁上任懷州(今沁陽一帶)刺史。盧賁來后,首先修葺了枋口堰,后盧賁又組織役夫新開了兩條渠。據(jù)《隋書》記載,盧賁“決沁水東注,名曰利民渠;又流入溫縣,名曰溫潤渠,以溉瀉鹵,民賴其利”。

    在盧賁之前,枋口堰只是一個渠道灌溉。而這次,盧賁開創(chuàng)了引沁分渠的先例,大大地擴大了灌溉面積,這也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舉動。

    唐代時,枋口堰改稱“廣濟渠”,節(jié)度使溫造擴修,灌溉濟源、河內(nèi)、溫縣、武陟農(nóng)田五千頃。到了元代,繼續(xù)開渠修堰,潤澤溫、孟、沁、濟、武五縣。那時,枋口堰又稱“廣濟河”。

    再后來,枋口堰慢慢地走進了歷史的深處。【原標題:濟源秦渠媲美都江堰 五龍口古水利設(shè)施(上)】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2013-6-28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