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濟源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濟源

濟源秦渠媲美都江堰 五龍口古水利設施(上)

2013/12/5 18:13:28 點擊數: 【字體:

 
    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并稱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而和它們一起修建于同一時期的濟源枋口堰,卻并不為人所熟知。其實,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枋口堰,是我國古代第一個“隔山取水”工程,也是最早利用“水流彎道”原理建造的水利工程,堪稱我國水利史上的兩大創舉。

    □東方今報記者

    殷曉章/文圖

    ●一條水渠塑“枋口”

    坐落在沁河沿岸的五龍頭村,是濟源市五龍口鎮一個依水而居的普通村莊。

    家住五龍頭村的李永廷,是鎮政府的一位干部。據他考證,在1923年以前,五龍頭村被稱為“枋口村”。

    僅從名字上看,“枋口”、“五龍頭”,包括鎮政府的名字“五龍口”,就顯得與眾不同。

    那么,枋口村這個名字蘊含著哪些重要的歷史信息呢?

    發源于山西省沁源縣太岳山南麓的沁河,流經河南濟源、沁陽等地,最后在武陟縣境內匯入黃河,全長485公里。

    沁河上游多為山川峽谷地帶,水流湍急,桀驁不馴的沁河一路奔騰至五龍頭村附近時,性格卻變得溫順舒展起來。原來,五龍頭村以下是沖積平原,這里是沁河的出山口,沁河水面不但寬闊,水流的速度也慢慢放緩,還形成了幾個彎道。

    在這里,失去了野性的沁河水,緩緩地流淌著,微風吹來,蕩起盈盈碧波。

    2200多年前,想必這里的河水也是如此平靜。

    不過,隨著一條秦渠的修建,不但改寫了沁河的歷史,也使沁河水得以潤澤更多的生靈。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條水渠?

    《濟源縣志》記載,公元前221年,秦人以方木壘堰,抬高水位,把沁河水引入人工開挖的渠道,用于灌溉田地。因為渠首“枋木為門,以備泄洪”,因此,后人稱之為“枋口堰”、“枋口”或“秦渠”。

    ●秦時偉大創舉

    以今天的眼光看,當時的枋口堰充其量就是一個小小的引水工程。但在那時,枋口堰堪稱是偉大的創舉。

    秦國時,彪悍勇猛的鐵騎縱橫各地,它的雄心是統一六國。為了維護龐大軍隊的需要,秦國政府開始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于是,誕生了四川都江堰、陜西鄭國渠和廣西靈渠等幾大水利工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2013-6-2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