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平靜而肥沃的黃土下,埋藏著曾經的盛世繁華與人生歌哭;這是一段讓人充滿想象的歷史,在這片不大的空域內,歷史一次次駐足留步:古代四大刺客之一的聶政,其時天下無人不曉的游俠郭解,有著別樣人生的隱者“商山四皓”,都出生在這里。
這是一處充滿戰火硝煙的所在,因為漫漫軹道、巍巍雄關,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這個地處中原偏隅的地方,總是被王者眷顧,留下了一場一場沒有盡頭的廝殺。
這是一座商業古城,出土的文物,篤定了它曾經的經濟領先地位。
這是一方浪漫而又詩意的家園,曾經,一個美麗的公主被封土于此,由此,詩壇上多了一個美麗的詞牌——沁園春。
這就是現在濟源市城南3公里處軹城鎮地盤上的“軹國故城”。
曾經,因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名都”,這里名揚天下;又因軹國域內的漫漫軹道、巍巍雄關在軍事戰略上的重要地位,這里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然而,所有美麗和讓人無限遐想的歷史,實際上都已成為過去,往事如煙,千年化塵埃,所有的一切,無論多么頑強多么美麗,終久難免雨打風吹去。
所以,2007年9月中旬記者來到這片曾經的神奇土地時,只能靠想象和有限的歷史典籍來回溯軹國故城的歷史了。
腳下是長滿了雜草的小路,身旁是看上去并不巍峨雄峻的小土墻和大片玉米地,陪記者采訪的濟源市文物局文物科曹國正科長說,這就是“軹國故城”。
雖然事先有過想象,但這樣的一座城,其荒蕪還是有點兒出乎人的想象。
然而更出乎我想象的,是濟源人對“軹國故城”的淡漠,從市區到鄉野,從政府到俚俗,問到這座故城,沒有幾個人知道。
或許,這就是真正的歷史,歷史總屬于過去,屬于荒涼,歷史總讓人想到無常。
但對搞文物研究的曹國正先生來說,不但熟知“軹國故城”,而且還有著特別的感情,他說:“濟源人只知道濟瀆廟,其實他們不知道軹國故城是濟源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比濟水文化還要早,古軹城的始筑年代最遲應在春秋時期。戰國時,軹城為晉國屬地。公元前4世紀中葉,‘三家分晉’,軹先歸韓,后又屬魏。秦代實行郡縣制,設軹縣,軹城是秦國重鎮之一。西漢惠帝之子劉朝、大將軍薄昭先后封軹侯。隋大業初年(605年)軹縣并入濟源縣。在1000多年的歷史時期內,軹城一直是中原地區舉足輕重的城市之一。它其實也是濟源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