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琴書是一門在濟源土生土長的、屬于濟源人自己的民間藝術(shù),她的演唱語言以王屋山區(qū)的方言為基礎(chǔ),地方特色鮮明。王屋琴書的主要樂器有琴、手板、釵、八角鼓、四弦等。這是一門曾給老一輩濟源人帶來無數(shù)歡樂的民間藝術(shù)。從前,在落后、貧困、閉塞的王屋山山區(qū),王屋琴書幾乎是山區(qū)人民唯一的藝術(shù)享受,是人們主要的消遣的方式。王屋琴書在那時可謂是盛極一時。
當時,黃河南岸有一位老藝人,名叫王定,來黃河以北王屋山一帶賣藝。他演唱的琴書音韻沉穩(wěn),情調(diào)感人,深受當?shù)厝罕姎g迎。不少民間藝人對這種獨特的琴書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紛紛效仿學唱。王屋鄉(xiāng)竹泉村也有一位年輕的古書藝人名叫郭茂林,他對這種琴書非常贊賞。他不顧自己家境貧困,毅然將這位老藝人請到家中,想方設(shè)法善待老人,討得老人的喜歡,并拜他為師。從此,郭茂林在王老先生的言傳身教下,勤學苦練,終于掌握了琴書的各種樂器(揚琴、手板、釵、八角鼓、四股 弦等)、唱腔韻調(diào)(引子、緊二八、流水、含腔等)和各種人物的表演動作。熟練生動地演唱了許多琴書段子。如《金鐘記》、《包公案》、《劉公案》、《小八義》、《李三娘擔水》等。
由于郭茂林在平時的演唱中,善于創(chuàng)新,經(jīng)常吸取其他藝人的曲藝或唱腔來完善自己的琴書,備受當?shù)厝罕姎g迎。幾年后,他演唱的琴書便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他演唱的音韻更為低沉、高亢,情緒激昂更顯奔放,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他抱有遠大理想,為了使自己的琴書傳承下來,就將自己的侄兒郭同德、郭同貴、兒子郭同仁收為弟子。言傳身教,嚴格要求,很快就組成了完整的“郭家班”琴書隊。他們的演唱在王屋山一帶,乃至黃河兩岸都赫赫有名,故被當?shù)厝朔Q為“王屋琴書”。
“王屋琴書”的說唱語言主要以王屋山區(qū)地方方言為基礎(chǔ),鄉(xiāng)土氣息非常濃厚,具有純真樸實的地方特色。表演形式既瀟灑、文雅,又沉穩(wěn)、大方。演唱者根據(jù)書中的情節(jié)可以表演各種不同的人物:老頭、老婦、小姐、丫環(huán)、平民、官人等,表演動作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他們演唱的“書帽”堪稱一絕。“書帽”大多在每一回的開頭,由演唱者說上一段,或具幽默詼諧,或具諷喻勸誡,或顯莊重嚴肅,或帶辛辣諷刺,或寓深刻教益。這些“小書帽”只用幾分、十余分時間,就把一個故事敘述下來,把其中人物刻畫得形象逼真,令觀眾聽后心情愉快,受益匪淺,并且有的能熟記于心,隨時吟唱。孫隆【原標題:藝術(shù)瑰寶 王屋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