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峽位于河南濟源市王屋山風景區。王屋山是我國的名山,又是我國九大道教名山之一。這里山勢雄偉,溝壑縱橫,奇峰絕壁,溪水清幽,洞龕眾多,勝跡遍野,有中華民族早期文化遺跡,諸如“女媧補天”、“愚公移山”、“軒轅黃帝祭天”等歷史文化景觀。王屋山風景區的特色為雄、秀、險、奇、幽,有奇峰秀嶺三十八座、神洞名泉二十六處、秀坪幽谷十五處、天壇勝景五奇觀。它是我國北方典型的山岳型風景名勝區。
1999年的深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蓄水后,在2700平方公里的流域內形成了華北罕見的高峽平湖壯麗景觀,奇跡般地圓了中華兒女根治和利用黃河的夢想,使國人為之振奮和自豪。黃河三峽就誕生在這迷人的青山綠水中。
黃河三峽景區,是由三峽、四山、五島嶼、三寨、五洞和十二峰組成。這里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達60余處,可謂泱泱大觀。諸如曹魏古棧道、鯀山禹斧、趙匡胤石牛發跡、夫子堂、孔家龕、孟良寨、焦贊坪、普救寺、陳謝大軍黃河渡等,這都和我國不同時代的歷史故事緊密相連。
6年來,我先后有6次來到黃河三峽采訪和觀光,耳聞目睹,深切地感受到黃河三峽是小浪底水利樞紐蓄水所創造的奇跡。如今,自小浪底大壩至上游三門峽已形成煙波浩淼的高峽平湖。1996年秋天,當我第一次來到這里,親眼看到,除黃河主河道上的八里峽只有數米深流動的河水外,蒼蒼茫茫的孤山峽、龍鳳峽,都是干涸無水的高崖幽谷。今天,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和王屋山已孕育出美妙而風姿綽約的黃河三峽。母親河用柔情的水,小浪底以熱情的波,讓這愚公的故鄉———王屋山區活起來了,亮起來了,充滿了生命的勃勃生機。八里峽、孤山峽、龍鳳峽就是其中最激蕩的音符,彈奏著時代的最強音。
黃河三峽位于小浪底大壩上游20公里處,總面積為40平方公里。從小浪底大壩北岸碼頭乘船駛向上游25公里處,即進入萬里黃河第一峽———八里峽。
八里峽是全長5460公里的滔滔黃河中最后一段峽谷,是黃河主河道中下游最狹窄處,峽寬僅一箭之地,峽長8公里。兩岸懸崖峭壁,水流湍急,驚濤拍岸,氣勢極為壯觀。
龍鳳峽位于八里峽北岸入口處,峽長10公里,九曲十八彎,峽窄水瘦,峰旋流轉,山石嶙峋,林壑幽深,煙靄氤氳,溪水潺潺,五步一潭,十步一瀑,有香爐山、皇冠頂、駱駝峰等景觀。龍鳳峽和峽谷中的鳳凰坡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幅天然的龍鳳呈祥圖,故名龍鳳峽。
孤山峽在八里峽北岸中段清河口,為南北走向,峽谷蜿蜒3公里,豁然開朗,出現10平方公里的逢石湖,高峽平湖,清波蕩漾,兩岸湖光山色,炊煙裊裊,氣象變幻,宛如蓬萊仙境。
在孤山峽旗桿潭處,一座小石山,其形狀如一頭臥牛,惟妙惟肖。相傳這塊風水寶地,被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看中搶先得到,從而出人頭地,登上大寶座,成為一代天驕。
在三面環水,傲然屹立、直拔云端的孤山上,建成的三層大閣樓———大河樓,坐落孤山之巔,依山就勢,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它白墻灰瓦,飛檐挑角,雄渾清秀,集古今南北建筑風格于一體。步入大河樓一層,有弘揚黃河歷史文化為內容的大型展覽,以《搖籃曲》、《黃河情》、《憂患錄》、《圓夢篇》四個主題,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光輝燦爛的黃河文化。登樓而瞰,山明水秀,滿山掛翠,遠望大河如帶,環流而過,龍舟競渡,水鳥翻飛,山水相依,美不勝收。
如果說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流域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那么,黃河三峽就是明珠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吸引著我國和世界各國游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