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脈的王屋山下的陽臺宮,是一唐代道觀。建于1700多米高的王屋山脊上。
陽臺宮始建于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王李隆基令道教宗師司馬承禎監督造的。一代詩魂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于此留下千古絕唱。
陽臺宮前的九芝嶺,向南扇翅展開,形似鳳尾,宮后的天臺峰,狀如鳳首。登高望去,還有翅膀、鳳肩、背、腰和鳳心石。站在山門前擊掌,回音象鳥鳴。人們把這種奇異的地形比作丹鳳朝陽。
現存建筑總布局依山就勢,自北向南、由下而上,高低錯落,構圖幽雅。主體建筑三清殿和玉皇閣、一前一后,雄居中軸線上。三清殿,面闊5間,進深4間,原有唐明皇御書的“寥陽宮”和“天下第一洞”的匾額。為中原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寺廟殿宇,還留有宋元建筑特色。此殿方形石柱上所雕云龍紋飾,刻工精巧,形態生動。
殿內用小斗拱層層相疊,制作成精巧玲瓏的藻井。玉皇閣為三重檐閣式建筑,高20米,規模宏偉,氣勢磅礴。閣的20根方形石檐柱上,有云龍翻滾、百鳥朝鳳、喜鵲鬧梅、蘇武牧羊、張良進履、八仙過海、黃帝戰蚩尤等各種石雕。構圖生動,刻工精美,藝術價值很高。還有8根明代的沖天大柱、徑粗兩圍,高約16米。3層檐下的清代龍頭斗拱層層相疊,與閣頂黃綠琉璃瓦相映生輝、頗為壯觀。院中古柏郁郁、樹齡都在千年以上,其中有一棵象征道教和佛教友誼的七葉菩提樹,圍近3米,高14米。傳說這是司馬承禎在陽臺宮任主持時和他的弟子皇帝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親手植的。
出陽臺宮東行1華里,有個四周環山的小村莊,俗稱燕婆洼,古稱煙泊灣,也就是古代老愚公的故居。這個村有個老婦人叫燕蘿子(當地人稱燕婆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故事就出在她身上。
史書記載:“燕蘿子,王屋里人,天福年間,佃陽臺道家田,后得煙霞養道之訣,一日于宅井旁,得靈異人參,舉家食之,隨拔宅上升。”
如今,村中留有洗參井,天壇山留有登仙石,仙貓洞等遺址,成為中外游覽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