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千百年來,《趙氏孤兒》的故事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人們同情仁義愛民、慘遭滅門的趙氏家族,憎恨陰險毒辣、心如蛇蝎的屠岸賈。人們感動于公孫杵臼的舍生取義,程嬰的忍辱負重,欣慰于莊姬母子相認,孤兒手刃仇人。
自元代大戲劇家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起,這個保護孤兒多年后復(fù)仇的故事就是戲劇舞臺上長盛不衰的主題,以此故事為版本的戲劇數(shù)不勝數(shù)。最近,央視熱播的電視連續(xù)劇《趙氏孤兒案》即是其中一例。筆者注意到劇中有些不合理的情節(jié),比如居然提到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可謂穿越了時空。這也許是劇情需要、邏輯需要吧。當然,電視劇只是一種娛樂,并不一定需要嚴格考證歷史,經(jīng)典的故事情節(jié)才是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
替死的嬰兒并非程嬰之子
《趙氏孤兒》這個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來自于《史記·趙世家》,說的是晉國大貴族趙朔全族為武將屠岸賈所滅,唯獨趙朔與晉君姐姐莊姬的遺腹子趙武,被家臣公孫杵臼和程嬰所救。其中公孫杵臼為掩護程嬰與趙氏孤兒而死,程嬰則保護孤兒輾轉(zhuǎn)多年,讓孤兒與母親莊姬重逢。后趙武終于為父報仇,殺死仇人屠岸賈。趙家在遺孤趙武手中得以重新復(fù)興。
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基本延續(xù)了《史記》的記錄,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中一個情節(jié):程嬰為掩護孤兒,而讓自己剛出生的兒子替其而死,而在《史記》中,這個替死的孩子是別人的。
但是,《趙氏孤兒》的故事實際上只是一個民間傳說,與真實的歷史大相徑庭。
那么歷史上的真實故事究竟如何呢?
本是一場因亂倫情愛引發(fā)的趙氏家族內(nèi)亂
根據(jù)《左傳》的相關(guān)記載,趙朔為晉國正卿趙盾的兒子,趙盾又是當年追隨晉文公重耳的股肱之臣趙衰的兒子。趙衰與重耳一起流亡十九年,不離不棄。重耳歸國即晉君之位后,趙衰一直擔任要職,后官至六卿之一兼執(zhí)政大夫。兒子趙盾在父親的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除了繼任執(zhí)政大夫之外,還官拜中軍元帥,成了晉國歷史上第一位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的正卿。當國君晉襄公去世后,趙盾更加大權(quán)獨攬,以致可以行廢立,成為權(quán)臣。他本欲迎立在秦國的晉公子雍為國君,后襄公夫人帶著年幼的太子夷皋到趙盾家中哭訴。趙盾無奈之下立夷皋為君,這就是晉靈公。
晉靈公長大之后,越來越不滿足于自己為人所制的地位,對趙盾日益嫉恨,甚至派人去刺殺趙盾,趙盾不得已逃出晉都。在他還未離開晉國的時候,他的族弟趙穿竟然在桃園殺死了靈公。趙盾回來之后,雖然知道靈公已被趙穿殺死,卻并沒有讓趙穿以命抵罪。史官董狐憤而提筆,寫下“趙盾弒其君”。趙盾找董狐理論,說自己不在,并不知情。董狐堅持稱趙盾未出國境,作為國相也不懲處弒君的弟弟,等同于自己弒君。趙盾無奈,也只好作罷。從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當時史家的秉筆直書精神,和那時代人對歷史的尊重。
在趙盾的統(tǒng)治下,晉國的國君逐漸式微,公卿勢力上升,為后來的“三家分晉”埋下了伏筆。而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正是春秋與戰(zhàn)國的分界點。
趙盾死后,趙朔繼承了父親爵位,并娶了晉成公的姐姐莊姬為妻。趙家保持著晉國第一公卿大族的地位,但也與其他大族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后趙朔也死了,耐不住寂寞的趙莊姬很快就和趙盾的異母兄弟趙嬰齊(趙朔的小叔)勾搭上了。這場帶有亂倫性質(zhì)的戀愛為趙氏家族所不容,趙朔的兄弟趙括和趙同就合伙放逐了叔叔趙嬰齊。但趙嬰齊的離開也嚴重折損了趙家在晉國的勢力,而且這場放逐事件最終釀成了一場塌天大禍。
失去情人的趙莊姬一直想報復(fù)趙同、趙括,她被憤怒沖昏了頭腦,竟然忘了自己趙家媳婦的地位。她聯(lián)合了對趙氏有積怨的欒氏、郤氏,共同對付趙氏。他們輪番在當時的國君晉景公面前誣陷趙同和趙括要謀反,最終晉景公信以為真,殺死了趙同、趙括。
這場變故后,欒氏、郤氏的力量壯大起來,而趙氏僅剩莊姬和兒子趙武這一對孤兒寡母。至此莊姬才如夢初醒,不懷好意的欒氏、郤氏覬覦著趙氏,年幼的兒子趙武隨時可能為他們所害。明白過來的趙莊姬利用自己公主的地位,急忙把趙武帶進晉國王宮保護了起來,以免受到欒氏、郤氏的殺害。
趙氏的封地在新任執(zhí)政韓厥的庇護下得以保存下來。后趙武長大,因襲了祖上基業(yè),趙氏得以重新光大。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趙氏孤兒》。
“焚書”導(dǎo)致錯誤記載
這樣看來,這場因亂倫情愛而引發(fā)的家族慘劇與《史記》和元雜劇《趙氏孤兒》并無多少相同之處。那么為什么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記》會錯記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呢?
說起來這或許要怨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焚書”使六國史記被焚毀。本來秦宮中尚保存一份備案,但秦末項羽入關(guān)中,盡焚秦宮室,秦史連同六國史籍備份盡皆付之一炬,導(dǎo)致古史文字資料缺乏。司馬公著《史記》,修戰(zhàn)國之前歷史時遇到很大困難,面臨史料缺乏的困境,有時只能道聽途說 ,從而把一些民間傳說錯當正史記錄下來,導(dǎo)致戰(zhàn)國之前《史記》謬誤較多。但卻成全了后世這個跌宕起伏、動人心魄的《趙氏孤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