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焦作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焦作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城隍傳說以及城隍信仰

2013/12/19 15:46:42 點擊數: 【字體: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墻,“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墻、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并管領陰間的亡魂。

    城隍信仰的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原始崇拜階段。就是說城隍信仰起源于原始社會中上古時代的土地崇拜。祭祀城隍是上古祭祀社稷的延續。《禮記》《郊特性》中除了有祭社神和稷神外,還有祭祀水庸神的,這個水庸其實就是城隍。因為水為城池,庸與墉同,即城壁。早在周朝,每到收獲之后,到了除夕,人們都要臘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第二階段是:人格化階段。就是三國以后,城隍逐漸人格化,民間已有了城隍祠,最早的城隍廟見于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搜神記》中說蔣子文逝后顯靈為廣陵土地神,后被人們封為廣陵的城隍,這廣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清初孫承澤的《夢余錄》也說吳赤烏二年齊慕榮儼、梁武王有祭城隍表文。

    第三階段是:興盛階段。唐朝的時候城隍信仰深入州縣,民間祈雨求晴、祈福卻災都要求城隍,也就在這個時候道教所城隍納入信仰體系。

    唐朝時,信仰城隍已相當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韓愈、張九齡、杜牧、李商隱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詩文。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為王爵。因為在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人們都希望那些當官的能為民做主,體恤他們的疾苦,因此,他們對那些為人民做好事的官員非常敬重,在他們死后,便把他們 做為城隍神供奉。如蘇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蘇緘等。

    宋代以后,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

    第四階段是:城隍信仰的升華階段。明朝時期,因為朱元璋的原因,城隍信仰被提升,得到了國家祀典尊崇,城隍被封為“王、公、侯、伯”四個等級。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則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高廣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制冕旒哀服。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詔去封號,只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廟里,所以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為崇敬。明孝宗年間(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陳文龍(1232—1277)被封為福州城隍爺,其從叔抗元英雄陳瓚(1232—1277)被封為興化府城隍爺。

    縱觀城隍神的演變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城隍的出現與城市的形成是同步的。城隍神是從自然神變為人神又從好的變成壞的,從為民眾服務的英雄到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地方官吏”,從為民眾歡迎、愛戴的到被民眾所嘲弄和唾罵的過程。

    城隍爺與土地爺的聯系與區別

    城隍與土地都是屬于與土有關系的神靈,但是城隍爺神職更廣,他不但護佑一方水土的安寧,而且世上官員善惡都歸他管,同時他還管理十殿閻羅王和陰司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等,比土地爺的神職更大。

    祭拜城隍的儀式

    祭拜城隍分為三次,也就是一年之中城隍要出巡三次,屆時人們要牽馬、抬轎,讓城隍老爺出巡。城隍爺出巡時一般是騎馬,回巡時坐轎,所以在居庸關城隍廟山門殿里有城隍老爺的馬和馬夫,轎和轎夫。城隍出巡日子第一次是在清明節前后,叫收鬼;第二次是在七月十五,叫拷鬼;第三次是在十月初一或十月十五下元節,叫放鬼。屆時各廟要舉行隆重的法事儀式,一般以度亡法事為主。

    英雄人物被封為城隍的原因

    城隍神,皆為世間人之正直者,有“功施于民則祀之”的說法。他們有的是地方的“清官”,正直無私,秉公辦事,能為民消災解難者;有的是有功于國于民的“功臣”,生前曾對某地乃至全國作出過一定貢獻,人們牢記其功績,奉之為神靈;還有人間正直者,他們生前為人正直,與人們所希望的城隍神形象較為接近;更有世間樂善好施者,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積功行善,樂善好施者,往往受到人們的崇敬;當然也有神能者,生前有異能,造福鄉民,人們相信他死后可以充當城隍之職;還有善鬼,人們認為,人死后進入陰間而為鬼,但只要積德行善也能提升。可見,城隍信仰中“人之正直,死而為神”的觀點,正是人們把美好理想和愿望寄托于神靈,希望他們能像生前一樣公正無私,造福于民。同時,也鼓勵人們積極向上,崇尚德行,講求孝道,對人們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又構成了倫理道德體系。

    城隍封號規則

    城隍封號有四個等級,依明朝官方“城隍階級封號”的說法:

    京師城隍(王爵,福明靈王)

    都城隍(公爵,明靈公):掌管省

    府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府

    州城隍(侯爵,靈佑侯):掌管州

    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即王、公、侯、伯。國家級的城隍封為王,省市級城隍封為公,地級市城隍廟封為侯、縣級城隍封為伯。例如居庸關城隍被封為中山王,位為中央城隍;南通市的城隍被封為威靈公;上海市原為上海縣,城隍是秦裕伯。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道教文化(2013-02-08)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