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農歷的四五月份,老北京都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活動——曬城隍。中國的神多,所以中國的廟也就多,民俗學家考證中國的城市里最多的是觀音廟和關帝廟,最少的是城隍廟了。
“城隍”最初和神仙沒關系
“城隍”顧名思義就是城市的頭頭,但“城隍”最初的意思并不是這樣。古代人把土壘的拱衛城池的高墻叫做“城”,把城墻下注了水的壕溝叫做“池”,而壕溝沒有注水叫做“隍”,所以在最初“城隍”這個詞出現的時候,尤其在缺乏水源的北方地區,原本說的就是城市的防御體系,和神仙沒什么關系。但是后來也許是“城隍”二字沾了發音的光,在南北朝時期搖身一變,被具象成為了管理一座城市的神仙的專用名詞。
文天祥曾是“城隍爺”
北京的城隍廟不止一座,在交道口地區的大興胡同還能看到一座城隍廟的遺跡,但不要認為里面供的是北京的城隍爺,這可是座很特殊的城隍廟,因為這里的城隍爺管的是大興縣地面的事兒,要不然連這條胡同都叫成了大興胡同。離大興胡同不遠有個府學胡同,里面供奉著北京的城隍,但是卻沒有城隍廟,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在明代北京的城隍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文丞相——文天祥,供奉城隍的祠堂卻不是城隍廟,這可稱得上北京古時候非常另類的現象了。那么北京正宗的城隍廟到底在哪兒呢?它就是位于今天北京西城區金融街的城隍廟,不過它的全稱可不簡單地叫做“城隍廟”,而要叫做“都城隍廟”。
朱元璋封賢士為城隍
盡管中國最早的城隍神出現在南北朝的北齊,但是城隍崇拜的普及卻是朱元璋的手筆,這位出身貧寒的皇帝登基之初,就開始給中國的大部分城市誥封城隍,老百姓搞不懂這位皇帝干嗎這么做,于是編排了一個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廟里的說法,因為城隍爺恰恰是土地爺的上司,所以要好好答謝一下直接或者間接關照過自己的神仙們。
其實朱元璋給神仙封官那可是一點兒不含糊,透過這座“都城隍廟”,發現原來這城隍也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還有級別差異,按現在的行政級別打個比方,叫城隍的神仙算作縣級干部,而所謂的都城隍就要大一級算是地市級干部。回溯一下明朝初期的社會情況,當時朱元璋雖然得到了大明江山,可是面對的仍然是內憂外患,民心離散。朱元璋此舉和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建筑“凌煙閣”表彰功臣有過之無不及。
“城隍”擺脫了帝王神話
到了明末清初北京又多了一座城隍廟,而北京的城隍也換了人,這位替換了文天祥的城隍又會是誰呢?在宣武區達智橋胡同有一座充滿滄桑的古代建筑,這里一度是北京又一座“城隍廟”,也是楊椒山的故居,楊椒山由于彈劾奸相嚴嵩而慷慨就義。正是因為他的義舉,北京市民開始把他擁戴成為北京的新城隍。這位城隍的出現沒有帝王的誥封,是因為整個北京的市民都被他感動了。這位北京的城隍——楊椒山竟然擺脫了帝王的神話,被人們紀念并且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