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面條兒又稱“漿飯”,這里的“漿”古已有之,所謂“引擔賣漿流者”里的“漿”,應該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漿面條兒和渾漿涼粉是同宗,何以這樣說?原因就在這個“漿”里,和渾漿涼粉一樣,漿面條兒的“漿”也是源于綠豆和涼粉。這里有一個傳說,從前孟州有一賣涼粉的人家,一日做涼粉剩下一盒豆漿忘了將其做成涼粉,過了兩天豆漿發餿變酸,涼粉做不成了,倒掉又十分可惜,便丟些菜葉在里面,熬成了粥喝。誰知一喝,卻是鮮酸可口,味道極好。這事之后,他刻意把涼粉倒下來的漿水留下來,放酸了下面條吃。如此一來,眾人都知道了,也就紛紛效仿,漿面條由此產生。傳說的真偽已不可考,但“漿”之做法大抵是如此了。
現在孟州人做漿面條也是頗有講究,漿湯里放黃豆、花生、芹菜及蒜末、蔥花等,出鍋時再放進一勺芝麻,湯乳白、面軟糯、味酸鮮,既飽腹又開胃。當然,做漿面條亦要有度,漿汁不宜太酸,太酸則倒牙;也不宜太淡,太淡則無味;漿不可煮沸時間過長,過長則敗味。飯中食油要略大,最好在勺中燒熱食油烹蒜瓣,澆入鍋中,香味即刻四溢,此種味道方為純正。
漿面條兒雖在孟州是一種家常便飯,幾乎家家戶戶會做,但一入賓館酒肆,則身價倍增,成了客人們餐餐必點、百吃不厭的招牌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