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窯黑陶歷史悠久,形成于隋末唐初,成熟于唐宋,興盛于明清,清末明初達到了鼎盛時期,那時盆窯村百多戶人家已是“家家有陶窯,戶戶冒青煙。”產品暢銷黃河兩岸、晉陜大地。
在上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盆窯黑陶的基本制作內容和燒制工藝由早期的選土、選柴、塑胎、晾坯、燒制的粗疏工藝發展為選土、打漿、成泥、拉坯、胎膜成形、胎膜繪制,胎膜浮雕、中成品、燒制成品等更為科學、內容更為豐富的燒制工藝流程。
盆窯黑陶古樸典雅、工藝考究,其鮮明特點是“胎薄、形準、身正、底平、花飾美觀大方,色澤油潤光亮,里外無含雜縫痕,敲擊清脆悠揚”,素有“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之譽。其主要制品有犧形墩、婦庚鹵、象鼻鼎、團鼎團尊、魚紋癸壺、爐鼎、天球瓶、香案器具、八仙寶瓶、酒壺茶具以及烏龜、犀牛、孔雀、福鹿等動物造型黑陶達上百種。
黑陶是我國陶器中的一枝奇葩,它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歷史傳承性。目前,沁陽市政府已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黑陶古窯遺址制定了保護措施,決心把盆窯黑陶打造成沁陽市品牌名片,相信盆窯黑陶必定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再現鼎盛時期的輝煌,走向更加燦爛的明天。
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