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陟縣寧郭村的十字路口有一棵老槐樹,是五頃寺廟前的那棵明代古槐樹的根衍生的第二代,樹齡在200年以上。據老人們說:古槐樹是俺村的先人們在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奉旨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民時,為防治水土不服,匆忙中就隨手撮了一些土攜帶而來的。當大家來到寧郭定居后,驚奇地發現這些土中夾雜的槐豆發了芽。人們就精心地把槐苗栽培在十字路口以及東岳廟、元帝廟等寺廟旁,目的就是為了使后人不忘故鄉。后來,這些槐樹苗都長成了參天大樹,枝繁葉茂。
到了明朝末年,全國發生災荒,中原一帶更為嚴重,百姓饑寒交迫,各地相繼爆發了農民起義。有一支逐漸壯大的起義軍,首領叫李自成,老百姓稱他“李闖王”。李自成自商洛起義后,懲貪官、治污吏,軍隊紀律嚴明,深受百姓愛戴,很快占領了黃河以南大部分地區。為了推翻明朝的統治,他又率大軍從汜水口渡過了黃河,勢如破竹。明軍聞風喪膽,不戰而逃,很快就逼近了寧郭鎮。當時鎮守寧郭的明軍和貴族嚇得坐立不安,趕快收拾金銀財寶,四處逃竄,并欺騙百姓們說:“響馬來了!響馬來了!”很多百姓也跟著逃走他鄉。
當天夜里,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寧郭城下,見城門大開,不見人煙,十分凄涼,就宣布進城不許驚擾百姓,還命令義軍在百姓大門的過道休息,他自己在十字口的老槐樹下休息,并叫士兵把馬也牽到老槐樹下就地喂養。待天亮后,李自成看到街上都是水,才知道昨夜下了一場大雨,但他和士兵、馬都沒遭到雨淋,感到十分驚喜。這時,一些沒逃走的老百姓得知他們是李自成的起義軍,高興地拿出糧食、衣物來慰問。當老百姓問到昨夜下雨你們是怎么度過的時,士兵們神秘地笑著說:“這都是老槐樹爺顯了靈保佑著我們呢!”李自成也親切地與百姓交談起來。
他得知寧郭城有五頃40畝大,人杰地靈,就感慨萬分地說:“等俺奪了江山,修個‘五頃寺’廟來報答老槐樹和寧郭城的父老鄉親。”百姓們聽了甚是高興。義軍在寧郭休整了兩天,就行軍繼續北上,不久就攻進了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建立了大順王朝。后來,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暗地里勾結清軍入了關,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城,從此節節敗退,最后沒了蹤影。再往后,寧郭的先人就在老槐樹的北邊,用了五壟瓦蓋了個小廟,以此來紀念李自成沒有兌現建“五頃寺”大廟的這段歷史。因此就有了老槐樹與李自成這段傳奇故事,并流傳了下來。
“五頃寺大廟,廟前有槐樹,樹比廟還大。”寧郭村上了年紀的人都會自豪地說。這古話也流傳到千里之外,至今仍不斷有外地人來拜訪。這真是:小廟簡樸名氣大,老樹德高故事多。
這棵老槐樹已于2009年7月被焦作市人民政府、焦作市林業局定為國槐Ⅱ級保護的古樹名木。(焦作日報 張玉堂 張玉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