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書畫市場日趨火爆升溫,拍賣行中的古代書畫作品時有出現,而且部分作品鈐蓋清代內府的收藏印璽。對于從事書畫投資的人士而言,如何利用這些印章辨別真假就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了。
首先,中國歷史上的內府鑒藏印章大多成體成套,具有嚴格的實用格式。如北宋徽宗的宣和七璽、金章宗的明昌印璽等。而清代的乾隆皇帝在位時,內府的書畫收藏達到歷史上的巔峰時期,千余年來的歷代書畫精華幾乎被囊括無遺。對于這些藏品的鑒藏也隨之形成一套管理和記錄體制,在鑒藏印章的使用上亦是如此。
世人常見的清宮舊藏書畫作品,其上一般都能看見幾枚碩大的清內府收藏印章,尤其是乾隆皇帝的印章幾乎是無書不蓋,無畫不鈐,他常用的所謂 “乾隆五璽”如下:“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石渠寶笈”。
當然,上述格式僅是一般常見的規格,有時還會出現增加或者減少印璽的情況,變化較多,較之“宣和七璽”而言,的確難以找出定制。
嘉慶二十年(1815年),胡敬等人奉敕編撰了《密殿竹林三編》和《石渠寶笈三編》,一共收錄書畫作品2000余件。嗣后,清內府就不再有書畫作品進宮了。所以,我們還可以據此來推斷該作品上的印章是否偽造,是否出自清宮舊藏。例如筆者曾在北京一街頭發現一題款為曹雪芹的仕女畫《金陵十二釵群芳譜》,其上蓋滿了清宮印璽,其中的“乾隆五璽”赫然在列,遑論作品的藝術水平如何,只要略懂曹雪芹等生卒年月以及曹家的歷史知識,即可知曉該畫作實為贗品無疑。
1924年11月5日,時任衛戍總司令的鹿鐘麟和警察總監張璧闖入故宮,遜帝溥儀被迫離開故宮。在這之前,溥儀仍保持著皇帝尊號,稱朕頒旨,行文鈐印,進行著各種活動。他在位時間雖短,但所用印章尤多:“宣統”3方、“宣統御覽之寶”1方、“宣統御賞”1方、“宣統御筆”3方、“宣統宸翰”1方、“御筆”1方、“莊敬日強”1方、“無逸齋寶”1方等多達20余方。這些印章大小不一,字體各異,材質貴重,雕刻精細,不同的印章用在不同的場合。其中“宣統”、“宣統御覽之寶”、“宣統御賞”、“宣統宸翰”等,多鈐蓋在書畫品上,用以賞賜群臣。尤其是“宣統御覽之寶”(橢圓形),凡是鈐蓋此印的藏品就是溥儀離宮期間陸續偷盜出去的鐵證。【原標題:清宮舊藏書畫上的帝王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