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繪兩只雛雞一臥一立,面朝同一方向,屏氣凝神,仿佛聽見母親覓食的召喚,正欲奔去。畫面描繪傳神,將雛雞嗷嗷待哺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反映了溫馨的農家情調。畫家用黑、白、黃等細線密實地描繪出雛雞毛絨的質感,生動地繪出雞雛幼小可人的生動神態,體現了深厚的繪畫功力。此圖為李迪晚年所畫,構圖極其簡潔,無任何背景相襯,卻捕捉住了雞雛回眸的剎那間神情,動人心弦。
此幅與畫家在前一年創作的《楓鷹雉雞圖》相比,在審美意趣上全然不同,前者展示的是和風細雨的婉約情調,后者則是張揚自然界生命相殘的嚴酷氛圍,由此可見李迪表現各種題材的能力。
此圖自民間入藏清內府后,雅好書畫的乾隆皇帝除賞識其藝術造詣外,還從帝王角度聯想到勤政愛民的治國之策。他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臨摹此件作品,并且喻令摹刻多份,頒賜給各省督撫,希望這些地方父母官將所轄地區的百姓視為圖中的雞雛,在處理政務時要“實心經理,勿忘小民嗷嗷待哺之情”。
對幅有清乾隆御題五言詩一首:“雙雛如仰望,其母竟何之。未解率場啄,誰憐空腹饑。展圖一絜矩,觸目切深思。災壤民待哺,慎哉群有司。”鈐“含英咀華”、“即事多所欣”2印。
清內府《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撰稿人:李湜【原標題:故宮名畫《雞雛待飼圖》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