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焦作 >> 文化遺產(chǎn) >> 文遺賞析 >> 瀏覽焦作

“‘中天一柱’三圣塔”系列之三 “三圣塔”緣何名曰“三圣”?

2014/2/17 15:41:14 點擊數(shù): 【字體:

“‘中天一柱’三圣塔”系列之三 “三圣塔”緣何名曰“三圣”?
三圣塔為十三層密檐式磚塔,塔高30多米,自下而上漸次內(nèi)斂,整個塔看上去相當壯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著名建筑學(xué)家劉敦楨來河南調(diào)查古代建筑,《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調(diào)查記》發(fā)表于《中國營造學(xué)社匯刊》第六卷第四期(1937年6月)。2007年《劉敦楨全集》出版,該文收入其中。

  關(guān)乎天寧寺,劉先生寫道:“天寧寺俗稱塔寺,在(沁陽縣)城東南隅……寺的前部,僅存殘破不全的山門三間。門內(nèi)一片荒涼,唯東側(cè)唐大定二年《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劉敦楨全集》整理者注:查唐代無大定年號,故疑文中為金大定二年 0之誤;記者注:唐大定二年應(yīng)為大周大足元年 0,唐無大定二年,亦無大足二年),以磚封砌,猶巍然峙于菜圃中。其北為大雄寶殿,目前已改為中山俱樂部。殿后有附屬建筑數(shù)座,現(xiàn)已劃為警察住所。再北,三圣塔雄峙寺后,與大殿同在南北中軸線上。依伽藍配置的形式來說,它還能保持北魏以來的方式,很足珍貴。”

  為什么劉先生斷言天寧寺“保持北魏以來的方式,很足珍貴”?

  在天寧寺,三圣塔與大雄寶殿一后一前,同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

  該塔名曰“三圣”,當與崇奉佛家“三圣”相關(guān)。塔非佛塔,何言“保持北魏以來的方式”?——早期寺院,以安奉佛祖靈骨的舍利之塔為中心而布局;宋金以降,則以安奉佛祖塑像的大雄寶殿為中心而構(gòu)建。

  有的大雄寶殿,只有一尊釋迦牟尼佛。不過,釋迦牟尼佛旁還有兩位比丘,他們是佛的弟子,即迦葉尊者、阿難尊者。這組造像,通常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有的大雄寶殿,佛像不是一尊,而是三尊。中間一尊,是主持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邊的,是主持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邊的,是主持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合稱“橫三世佛”。

  “橫三世”,指的是同時存在的三個空間;因這三佛同時存在于三個空間世界,故曰“橫三世佛”。

  “橫三世佛”每佛各有二位菩薩護持。釋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藥師佛旁的,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阿彌陀佛旁的,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與“橫三世”相對的,是“豎三世”;“豎三世”,指的是因果輪回遷流不斷的個體存在時間。

  “豎三世”說的是過去(前世、前生)、現(xiàn)在(現(xiàn)世、今生)、未來(來世、來生)。就“豎三世佛”而言,正中的為現(xiàn)在佛,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左側(cè)的為過去佛,即燃燈佛(燃燈佛曾為釋迦牟尼“授記”,預(yù)言他將來成佛,故佛經(jīng)中說他是“過去佛”);右側(cè)的為未來佛,即彌勒佛(釋迦牟尼佛預(yù)言彌勒將繼承他的佛位,故佛經(jīng)中說他是“未來佛”)。大雄寶殿常設(shè)“橫三世佛”,“豎三世佛”罕有設(shè)置。《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說到武則天乃“彌勒復(fù)生”,蓋因釋迦牟尼佛預(yù)言彌勒將繼承他的佛位。至于“彌勒復(fù)生”在中國,是武則天,是人間天子,這就是“佛教在中國”了。

  不唯武則天,不少義軍領(lǐng)袖亦言自己是“彌勒復(fù)生”——在中國,“彌勒復(fù)生”儼然一“革命有理”者,是影響歷史的一種力量。

  “隋末農(nóng)民大起義的第一個信號”,是大業(yè)六年(610年)夏歷正月初一拂曉之前,“有壯士數(shù)十人,白衣白冠,焚香持花,自稱彌勒佛”,沖擊京都洛陽的端門;朱元璋入伙的秘密團體“明教”,其實就是“白蓮教”,亦稱“彌勒教”……

  金大定十一年,天寧寺新塔以“三圣”冠名;天寧寺與武則天“彌勒復(fù)生”,在這兒做了某種“切割”。

  佛家“三圣”,有“西方三圣”與“東方三圣”。

  “西方三圣”,說的是主持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與護持他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東方三圣”與東方中國沒有關(guān)聯(lián),說的是主持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以及護持他的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天寧寺三圣塔因“西方三圣”而生,還是因“東方三圣”而起?也就是說,三圣塔因“西方三圣”還是“東方三圣”而有其“三圣”之名呢?

  因“西方三圣”而得其名

  天寧寺塔高30多米,巍然壯觀。1983年,楊寶順、鄧宏里刊發(fā)在《中原文物》1983年第1期上的《河南沁陽金代三圣塔調(diào)查報告》稱:塔“自地面以上通高三十三米”;三圣塔所在的沁陽博物館資料云:塔“為十三層密檐式磚塔,總高32.76米”;沁陽市文物局資料稱:塔“自現(xiàn)室外地面以上通高30.37米”。

  三圣塔到底多高,似乎也不是什么關(guān)鍵性的問題。塔就立在那兒,是個物質(zhì)性存在。倘若真的想弄清塔的高度,找個權(quán)威測量單位測量測量,一下子就能搞明白。

  三圣塔為什么叫三圣塔,是個精神層面的東西,涉及三圣塔承載著什么信仰。弄清“精神”,先得從塔的物質(zhì)遺存入手。走入塔內(nèi),也許能尋到一個承載精神的“平臺”。

  三圣塔皆以素面小磚壘砌而成,切割平面乃正方之形。塔自下而上漸次內(nèi)斂,整個塔身外見之形的剪影,一如拋物線,相當美觀。

  說三圣塔面南,也因塔的入口,在塔的南面。塔的券門,高約2米、寬約1米,其上有鑲嵌于塔身的青石橫額一塊,長約1.4米、寬約0.6米,陰刻“中天一柱”四個大字。

  入得券門,始知塔的基座是“回”字形。內(nèi)環(huán)、外環(huán)之間,有隨塔身環(huán)轉(zhuǎn)的回道。回道正中,“有寬0.45米、高0.22米佛龕一處,內(nèi)置浮雕像三尊,已風(fēng)蝕得模糊不清”(楊寶順、鄧宏里:《河南沁陽金代三圣塔調(diào)查報告》);基座一層“回道外壁東、西、北側(cè)各置佛龕3個,內(nèi)壁各置佛龕1個,內(nèi)壁北側(cè)有寬0.45米、高0.22米‘三世佛’造像一處,已因風(fēng)化而模糊不清”(沁陽市文物局資料,所言造像當與楊寶順、鄧宏里《河南沁陽金代三圣塔調(diào)查報告》中所記為同一造像)。

  沁陽市文物局資料亦云:基座二層“西塔心西壁上現(xiàn)遺存‘一佛二菩薩’造像”;亦有資料說:“現(xiàn)存塔身第一層西龕內(nèi)的北魏造像,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高浮雕一佛二菩薩,各有蓮座。在下部的整體蓮座上,正中線刻仰蓮寶爐,左右為司樂人。從塔內(nèi)的多處佛龕來看,應(yīng)為收藏歷代石刻造像所用”。

  塔內(nèi)一至八層,皆有佛龕;調(diào)查報告顯示,佛像大都蕩然不存。

  從現(xiàn)存的佛教造像看,內(nèi)壁正中那組“模糊不清”的造像,乃至西壁的那組“一佛二菩薩”造像,當是揭開三圣塔因何冠名“三圣”的一把鑰匙。

  但是,鑰匙太過“腐朽”,難下結(jié)論。“三世佛”的判斷,當需慎之又慎。

  自公元601年創(chuàng)建以來,天寧寺總是活躍在中國社會的“風(fēng)口浪尖”;考察天寧寺的流變,自當謹慎。

  隋文帝置寺建塔,奉安佛祖靈骨,名曰“長壽寺”,意在自我祝福萬壽無疆;武則天易名“大云寺”,宣揚女皇乃“彌勒復(fù)生”,意在革李唐之命。

  皇帝有皇帝的祈愿,官場有官場的法則。

  金大定十一年重建新塔,塔曰“三圣塔”,寺易名為“天寧寺”——總覺得這回百姓掌握了“發(fā)言權(quán)”,至少順應(yīng)了百姓的意志。

  在大宋南遷、國家動蕩之際,百姓無不祈愿今生“天寧”,來生幸福,乃至被阿彌陀佛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

  “天寧”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期盼”,西方極樂世界則是印度佛家的一種構(gòu)想。

  “天寧寺三圣塔”當是國家、民族動蕩之際,“淪陷區(qū)”人民企望今生“天寧”、來生“極樂”的精神庇護所。

  盡管沒有更多的資料,但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來講究“名副其實”,國人信仰向來講究實際實用來考察“天寧寺三圣塔”,那么三圣塔因“西方三圣”而得其名,倒是八九不離十的。

  鐫“中天一柱”而消解佛

  阿育王分舍利,興建“八萬四千座佛塔”弘揚佛法,中國得十九份佛祖靈骨,只能起十九座舍利之塔。

  十九座佛塔對于新興的佛教第一大國——中國而言,未免少得可憐。因此,佛祖靈骨通過各種途徑、以各種方式繼續(xù)流入中國,勢必成為一種必然。

  至少在宋金之前,倘若誰能獲得一份佛祖靈骨,誰就一如現(xiàn)在獲得了一個大的投資項目,“集資”蓋起一座壯闊的寺院,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那個時代,寺院因舍利而建而興,佛塔是寺院的中心與“精神領(lǐng)袖”。盡管舍利奉安在塔下,但開啟塔基迎奉舍利——“剖出舍利示人”,卻在有唐一代愈演愈烈。

  唐太宗第一次迎奉舍利,只是開啟法門寺塔基,在當?shù)嘏e行儀式,供奉塔下瘞藏的佛骨,尚未迎至京城長安供養(yǎng)。

  此后,高宗、武則天、中宗、德宗等開啟塔基,將佛骨迎至長安、洛陽二都,乃至“禁中”,予以供養(yǎng)。

  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意欲迎奉佛骨入宮供養(yǎng),韓愈上呈《論佛骨表》,痛陳:“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shè),賜衣一襲,衛(wèi)而出之于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盡管韓愈遭貶,憲宗迎奉佛骨入宮供養(yǎng),但是《論佛骨表》對于重建中國儒家道統(tǒng),乃至對佛教的影響,既深且遠。

  唐僖宗時代,詔令關(guān)閉法門寺地宮。至此,開啟塔基迎奉舍利,罕有再續(xù)。

  而宋儒的崛起,更讓開塔迎奉舍利成了昨天的故事。

  佛祖靈骨崇拜漸趨平靜,佛塔崇拜就此走向式微。

  但是,在中國,佛教信仰并沒有因為“塔鎮(zhèn)佛骨”而消解。寺院轉(zhuǎn)而興建大雄寶殿,以泥塑佛像金身裝飾,繼續(xù)弘揚佛教信仰。

  天寧寺三圣塔與大雄寶殿毗鄰而居——在一個寺院中,佛塔與大雄寶殿“兩個中心”并峙而立,這是一種罕有的物質(zhì)遺存,也是宋金之際中國寺院由以佛塔為中心布局,轉(zhuǎn)向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弘揚佛教的一種見證。

  但是,金代的三圣塔盡管在隋塔、唐塔的基礎(chǔ)上興建,并且還以“磚塔抱木塔,小閣托大塔”的方式,把隋唐佛塔包裹在新建的塔內(nèi)。新的“三圣塔”,無疑是對隋文帝奉安佛祖靈骨所置舍利塔的賡續(xù)。

  但是,因其名曰“三圣”,至少此時信仰已經(jīng)轉(zhuǎn)型,佛塔已經(jīng)成了過去。

  今天的我們回首過去,自然寄望隋文帝分送懷州建塔的佛祖靈骨,還封存在三圣塔下。

  既是賡續(xù),也就該仍在三圣塔下。

  天寧寺在自我轉(zhuǎn)型,社會也在發(fā)展。到了清代,“三圣”信仰也悄然遭遇一種“挑戰(zhàn)”。

  清朝嘉慶年間重修三圣塔,“欽加道銜知懷慶府事平原張甑”在塔身最為顯要的部位,鑲嵌了一塊青石,上刻“中天一柱”四個行書大字。與此同時,名儒劉大觀在左側(cè)題記,云:“塔始建于唐,重修于金,梵石剝落久矣。住持比丘道源……用還舊觀,蓋黎(僧徒導(dǎo)師)中之勇于襚(趨)事者也。相傳塔頂有蛟氣,曰□飛□,其狀如煙,盛□科第亦盛,豈地居□□上,徹文明理,有可信耶。嘉慶壬申(1812年)六月二日落成,山左邱縣劉大觀記。”

  是時,劉大觀正在懷慶府(治在今沁陽城)主持覃懷書院。不經(jīng)意間,他與知府張甑一起,把佛家寺院里的三圣塔賡續(xù)為懷慶府的“文峰塔”。

  在沁陽,劉大觀是位傳奇人物。他的學(xué)生曹謹,中了河南鄉(xiāng)試解元(“河南高考狀元”),后任臺灣知府,在鴉片戰(zhàn)爭中屢挫英軍,保住了臺灣,在臺灣大名鼎鼎;他的另一位學(xué)生李棠階進士及第,曾擔當軍機大臣等,是晚清高官名儒。劉大觀六十九歲得一女,七十歲、七十二歲各得一子,在沁陽至今仍是個美談:“山左劉松嵐大觀先生掌教覃懷書院,年七十得一子,七十二又生一子,(其)有《‘七十子’歲滿三周,得長句示內(nèi)(給老婆看)》云云。”

  1936年,劉敦楨先生考察天寧寺后,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抗戰(zhàn)期間,三圣塔遭受日軍炮擊,第九、十、十一、十二層南面塔檐被擊毀。1953年,國家撥款補修完整。

  “文化大革命”期間,除三圣塔外,寺院殘存建筑遭受破壞。1984年,沁陽博物館于此建成。2001年,三圣塔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家撥款修繕三圣塔,2007年5月24日告竣。

  新的沁陽博物館將在沁陽新區(qū)拔地而起,博物館遷離天寧寺遺址為時不遠。

  在沁陽,三圣塔通常的名字是“中天一柱”。

  博物館遷離天寧寺遺址后,“中天一柱”將走向何方?(全文完)□首席記者于茂世文圖【原標題:“‘中天一柱’三圣塔”系列之三 “三圣塔”緣何名曰“三圣”?】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wǎng)-大河報 2009年01月21日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