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推廣陳鑫拳架 揚我中華瑰寶之魂——陳立憲先生武學思想初探
2015/3/4 14:54:4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太極拳已成為國際矚目的健身運動之首取,是深含中華古老哲學的民族瑰寶。陳式、楊式、吳式、孫式、武式等太極拳,在各地愛好者的努力下,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探尋諸多太極拳的淵源,其產生和演變都源自陳氏太極拳,故近年來習練陳氏太極拳已成蔚然,且逐漸走上了時尚的殿堂。尤其是陳氏太極拳小架,在先輩拳師和當代領軍人物的努力下,隨著眾多拳友們的鉆研和追尋,這一民族瑰寶之魂,已凸現出其獨特的魅力,走出神秘,走向大眾,并走上了國際。這里談幾點淺薄的體會,供愛好者參考,為陳氏太極拳小架的發展盡些微薄之力,不對之處敬請指教。
一、初探《三三六拳譜》的邊緣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全國優秀武術鋪導員、沁陽武術協會主席、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立憲,在向學生們教拳授課時,曾多次談及陳鑫的《三三六拳譜》。該拳譜言簡意駭,理法詳盡,是太極拳實踐結合理論的一部寶典。陳伯先在《憶三三六拳譜》里寫道:其封面寫著“三三六拳譜秘本”、“民國歲次甲宜成”、“陳氏家藏”;封二楷書“極秘極密,勿輕示人。可傳則傳,否則焚之!”第三頁寫有:“《三三六凡例》”,“陳鑫著”,“侄雪元、春元編輯”,“孫女淑珍”,“孫男金鰲、紹棟參訂”;《凡例》的章目概分:序、戒筵、天人合一論、無極、太極、河圖、洛書、三才、人身穴道、八卦等圖解、拳之由來與演進、教學體用、兵器等等。據陳伯先考證,《三三六拳譜》原有兩個抄本,一為陳鑫親手書寫,一為陳春元手抄本。
陳鑫的手書本傳與陳克忠秘藏,遺憾的是與“文化大革命”初期,漚爛在紅薯窯里。不過同仁們相信,陳克忠及其傳人,一定會將這一寶貴遺產整理傳承下來。
其中陳春元的手抄本親傳陳立憲老師保存。立憲老師認真鉆研陳鑫的著作,總結所得真傳和練拳的體會,撰寫了《陳氏太極拳拳式講解》、《陳氏太極拳要領》等書稿。這些書稿經由其子女陳沛山、陳沛菊的繼承發展,有的已形成了著作。這些著作中可一窺陳立憲老師武學思想形成的脈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二位老師的書里去尋找。
二、《陳氏太極拳圖說》拳勢淺析
陳鑫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作為陳氏太極拳理論體系中的重要文獻,在太極拳界享有盛譽。其卷首詳解了由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消長,螺旋纏絲,人體的十二條經絡,及任督二脈,以《易經》之理說太極拳理。2006年,陳沛菊將這一部分譯釋出版,成為了廣大愛好者研討的必讀之物;其后三卷,圖文并茂,詳盡地闡述了陳氏太極拳的動作轉關、攻防技術、方位和卦象。是后人演練拳術、探討拳理的主要理論依據。
《圖說》中,太極拳卷一、卷二、卷三,分節十三勢,拳勢名稱為六十四勢。而在社會上傳承、傳授的拳路,有七十二勢、七十四勢、七十八勢等。就此問題,有觀點認為“陳鑫避輕就重,擇拳式精華而加以論述,記載的并不是完整的拳架。”
下面有兩點不成熟的看法,以便拳友們探討。
1、《圖說》所載應是完整的拳架
綜觀《圖說》后三卷,對整套陳氏太極拳,表述非常詳盡,對重復的拳勢,除注明與前XX勢同之外,還把上勢來脈與前勢的差別,標注清楚,提醒注意。如:第十七勢第二個白鵝亮翅,第五十勢第三個白鵝亮翅,因接的前勢不一樣,其他都一樣,所以在標注接上勢來脈的不同后,又注明“上下纏絲精與一切法律,皆與第一白鵝亮翅同”。其他重復勢也都是如此,說明了陳鑫著書之嚴謹。
《圖說》自序中言:“愚今者既恐時序遷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門別戶,失我真傳。所以課讀余暇,急力顯微闡幽,纖悉畢陳。自光緒戊申以至民國己未,十有二年,其書始成。又急繕寫簡冊,雖六月盛暑,不敢懈也。說中所言,吾不知與前人立法之意,有合萬一與否,而要與先大人六十年之攻苦,蔗不至淹沒不彰也。亦不至以祖宗十六世之家傳,至我身而斷絕也。”可見為寫此書,陳鑫傾畢生心血之辛苦,斷不可能將家傳拳譜記載不完整。
2、拳勢對照釋疑
《陳氏太極拳圖說》的六十四勢拳架,是陳氏拳的傳統拳架,也就是陳氏太極拳的小架。現在所練的一路拳,以七十二勢來說,雖然在拳勢上多了八勢,但在動作上并無大的差別。
首先,預備勢和收勢。我認為,傳統拳套路,原本是沒有預備勢、起勢收勢的。預備勢、起勢收勢是武術走上表演比賽后,為了告知裁判和觀眾起止時間所作的規定。現在所有出版成書的武術套路,都有預備勢、起勢收勢,故此兩勢有或沒有無關緊要。
其次,七十二、七十四、七十八等勢,在“單鞭”前都有“六封四閉”或“合式”,整套拳架有七個“單鞭”,就又多了七勢。《圖說》中“攬擦衣”后直接為“單鞭”,但在文字標注中有該動作。曰:上接“攬擦衣”,“左手上行與臍平,外往里轉一小圈,右手從后往前亦轉一小圈,左右一齊合住,神氣呼應,如兩人照臉說話,然后左手從合處領起左半身,自下而上轉向西……”,然后拉出單鞭。我認為,動作標注的如此詳細,說明該動作不是可有可無,而是承上接下重要的過脈,所以,多幾個“六封四閉”名稱,不過是先輩們在教與學中的動作分解中,約定俗成而已。另外還有“金雞獨立”、“朝天凳”兩勢,其他有合稱為“左右金雞獨立”一勢的。
等等這些,都影響不了《圖說》與陳氏太極拳小架傳承的統一性,也就是說,不管是七十二、七十四、七十八勢,都是對《圖說》的繼承和發展,也正是這些繼承和發展,使得陳氏太極拳小架越來越發揚光大。
三、陳鑫拳架(小架)的練習方法
陳鑫拳架(小架)看上去輕盈柔軟,實至上外柔內剛,具有靈活多變、收放自如的風格特點,要練好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初學者首先要注意套路架式的準確和動作的連貫,練拳時要先把拳架放大,不要覺得小架就要小,不敢出腿伸胳膊,因而縮肩夾襠,氣泄身僵。所以,拳要往大處練,向小處收,然后再往大處開,再向小處收,反反復復,久而久之,才能定型。
拳學會后,先不要急于走勁,過早的走勁,容易僵硬和扭擰。陳立憲老師在《陳氏太極拳要領》里指出:要先做到放松,“放松是練拳的主要要求。要肩襠放松,各關節放松,肌腱放松,周身放松,周身才能活而不僵。對放松精神未能領會時,不應先要求用丹田氣,要在練拳的長久時間里尋找丹田之氣產生的來源。”也就是說,先注重拳架的外形,以形帶氣,以氣帶意;經過長期的盤架子,逐步過渡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的境界。
根據陳立憲老師所授,經多年對陳鑫拳架(小架)的習練和揣摩,總結幾點練拳心得與大家共勉:
“恒”:拳不離手經常練,鐵杵磨針不間斷,一層功夫一道關,循序漸進不能貪。
“穩”:神斂意專心不躁,腳下干凈地抓牢,身樁端正不要晃,形走勁到機關巧。
“靈”:腿腳虛實要分明,凝神聚氣履薄冰,沾粘連隨多變化,不怕引進和落空。
“空”:周身百骸全放松,任督自由意念輕,棚捋擠按隨法則,順纏逆走一貫通。
“悟”:練拳不悟終難成,順藤摸瓜勤修行,舉一反三豁然朗,拳理奧妙無止境。
作者:蘇紅軍(新鄉市人大常委會)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文化中原》雜志